第八章 基础与原理(三)(第2/8页)

切萨皮克湾和纽约是美国大西洋海岸的两个主要天然补给基地,也是美国主要兵工厂的所在地,它们是战斗失利可以撤退的港口,所以应该在此囤积各种物资。因为它们既可战又可守,因此必须对其重点设防,而在大西洋海岸线上的其他港口,如波士顿、费城、查尔斯顿等地,可以充当临时进行补给和准备的港口,对它们的防卫参照商港防卫的标准即可。为了节省物资和经费,除必须外,已无须再增加要塞了。这点和查理大公不谋而合,他认为对于陆地边境,只要有一个一级要塞和一个二级要塞就可以了,这也适用于海上要塞的设置。可以看出,纽约的优势较诺福克更为突出,又可将纳拉甘西特湾纳入其防御计划内,它实际上拥有三个入口。

海参崴和旅顺口以及横亘之间的朝鲜半岛,就其位置,恰如美国大西洋同墨西哥湾之间的佛罗里达半岛一样,或者是旧金山与诺福克,以及俄国波罗的海同远东诸港。这些港口之间交通因为有陆地突出于其间而变得更加困难。这块陆地不仅增大两地的距离,还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战略位置,这些战略位置即朝鲜半岛尖端、佛罗里达半岛尖端。当确定逃敌必定经过此处时,就可集中兵力在此待机。这些海角正如突出部一样危险。有个特例是长岛,纽约港的凹入部分恰恰可由长岛隐蔽。这样便于防御舰队在出航前集中并迷惑敌人,使其无法确定该堵截哪一个出口。

一条海岸边境上的设防港口,都是作战基地的组成部分,作战基地本身就可以被称为战略线。必须在这些港口之间采取措施,确保此处交通安全而迅速,分散是为了迅速准备,而集中则是为了实施作战。

海上战略线的港口之间需要有安全而迅速的交通,以便在关键时刻集中兵力。这是完全符合我之前所提到的陆上作战基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以保证部队和补给能自由调动和运输。莱茵河就是一个例证,历史上法国一旦入侵德国,就总是在莱茵河西侧集结,法国部队总能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在莱茵河后调动分散的部队前往预定的位置集中。莱茵河就像遮住德国人眼睛的帷幕。若在长岛东端设防,它也能为舰队提供类似的掩护。若纽约港的设防计划将纳拉甘西特湾纳入其中,则长岛更是应该居于中央。

然而,这个条件对于舰队并不怎么实用。舰队从一个港口驶往另一个港口,通常是从基地的正面通过,或者直接循岸行进。沿内线航行,确实是一个诱人的设想,舰船可以从基地后边从一个港口航抵另一个港口,如同在一个受掩蔽港口的两个入口之间航行,而不用担心受到攻击。这只是理想而已。

这种内线航行其实便于轻型舰船发挥功效,以鱼雷艇和潜艇最为合适,它们可以迫使敌人不敢贸然集中和出击,从而在外海开辟一道安全、畅通的水道。在旅顺口,日本人吸取教训,小心翼翼地把战列舰停在远处防止水下攻击,就是担心俄国人使用鱼雷舰和小分队开辟水道。

沿岸的浅水区可以为鱼雷艇的活动提供方便。尚德卢尔群岛和一些浅水区连贯形成的岛链,为小型潜水艇建立起了从渡口到莫比尔的连贯航道。古巴的部分海岸也具备类似的特点。如果密西西比和莫比尔是美国在墨西哥湾的两个战略据点,那么当海域被敌人控制无法沿直线航行的情况下,连接这两处据点的海岸线在鱼雷艇的保护下,便会成为一条相当安全的战略交通线。因为莫比尔靠近彭萨科拉,这条线可能延伸到彭萨科拉。

日俄战争中的一些情况尤其发人深省。俄国舰队分别位于旅顺口和海参崴,可能是因为俄国人对形势的错误估计所致。但8月10日交战后,俄国舰队依然如此部署,大部分舰船返回旅顺口,一艘战列舰驶往胶州湾。日本海海战后,俄国舰船四处溃散。这种溃散,是日本获得胜利的象征,正如在陆上一样,溃逃后边总是跟着胜利,胜利者乘胜追击,散乱的敌人土崩瓦解。

如何将一直分散的舰队重新集结,或是使一艘失散的舰船安全归队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挖掘的问题。即使条件艰难,也不能认为这无法达到而放弃努力。只要努力排除那些导致无法成功的因素,就往往能获得成功。当一艘舰艇或者一支小分队驶往另一个港口和主力舰队会合时,可在夜间集结一些鱼雷艇行进,因为夜色可以提供掩护。这种航行,如果能熟悉当地实际条件,再加上时机选择恰当,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当然,他们还是要冒风险的,没有冒险就不是战争了。就我所掌握的实例,已经证实像鱼雷艇这类的小艇大多数时候能比较容易地沿着受海外敌人兵力威胁的本国海岸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