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第5/8页)

1.全军只沿一条道路撤退。

2.在一条道路上,分成两三个军,每个军之间隔一日行程地梯次行进,这样可避免出现混乱的情况。

3.沿数条近似平行的道路,朝着同一目标行进。

4.从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点向着同一个目标行进。

5.沿着数条向心道路前进。

至于如何组织后卫的问题,我认为,对所有的撤退行动,都需要组织良好的后卫,以及派出预备队、骑兵支援。

一支打算撤退的军队,如果还企图与增援部队会合之后,继续在预期的战略点上进行战斗,那最好采用第一种撤退方法,这样军队各部都紧密集中,可以随时应战。这时,只需先头部队停下,其余部队在它的掩护下调整部署即可。注意,采取这种方法时,如果有其他小道能提高行军的速度,那就不要再固守只沿一条道路撤退的陈规了。

当拿破仑从斯摩棱斯克撤退时,他采取了第二种方法,全军分成几个部分梯次行进,中间相隔一日的行程。可惜,敌人没有尾随他身后,而是形成横向追击,而俄军恰好能指向拿破仑各军中间的空隙。法军最后在克拉斯诺耶苦战三天收获大败。第二种方法的初衷,是为了避免道路拥挤,所以各军的间隔只要能保障炮兵的行动需要即可。最好将军队分成两部分,再组建一个后卫队,每个军之间保持半日行程的距离,也就是说,间距就只能短不能长,只要间距能保持军队有序行进即可。

如果附近另有可供步兵和骑兵通行的小道,那也能缩短间距。当然,采取这种序列必须要有充足的给养。

第三种方法,采用的就是行军序列,当这些平行道路之间距离较近时,这种方法非常有利。如果这些道路之间距离太大,无法互相支援,当敌人集中主力拦击时,就比较容易被各个击破。

我在这里要补充一点,许多将领对作息时间和方式并不重视,事实上,这正是行军中一切混乱的根源。每个单位都会以各种借口自行休息。军队人数越多,行军队形越集中,对军队作息时间的规定也需要越发严格,尤其是夜间行军。要知道,某个单位在某个错误的时间里停下,将给全军造成极其危险的后果。

第四种方法,是军队分别沿两条向心的道路后撤。这种方法适用于,接到撤退命令时各部队位置相距很远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向心退却是集中兵力的唯一途径。

第五种方法,就是著名的离心撤退法,它是比洛极力主张的一种方法。早年,我极力反对这种方法。他的定义是,军队从某一固定点出发,沿离心路线分散后撤,其目的,一是便于摆脱敌人的追击,二是威胁敌人翼侧和作战线以阻止其前进。我认为,一支被击败撤退的军队,还要进一步削弱兵力,实在太荒谬了。

比洛的拥护者称,我没有理解到比洛的原意。他们说,比洛的主张不是沿着许多离心路线退却,也不是直接退向作战基地的中心,而是从作战的焦点出发,沿着国境边界撤退。关于这个术语所引发的争论,唯一的原因就是比洛的原文不够明确。但是,我将极力谴责那种借口掩护边界线,从翼侧威胁敌人,而沿着几条半径离心撤退的方法。

这些人打着翼侧一类的术语,仿佛他们的做法就是正确的一样。一支撤退的军队,无论是体力还是士气,都处于劣势,既然如此,难道还要继续分散兵力吗?我不反对将军队分成几个纵队进行撤退以换取行动上的自由和有序,不过前提是各部分能互相支援。我反对的是沿着离心作战线实施的撤退。

当法国的意大利远征军团的先头部队被乌尔姆泽击退时,拿破仑就把他们集中在罗韦贝拉地区,他只有4万人,却击败了6万人的敌军,原因肯定不是因为他采取了离心撤退。乌尔姆泽首次失利后,就采取了离心撤退,使其两翼退向防线的两端,之后,他的右翼即使依靠着蒂罗尔山的有利条件,却仍在特兰托被法军击败;他的左翼也被拿破仑在巴萨诺和曼图亚消灭。1796年,当莫罗面对卡尔大公时,他将所有分散的兵力集中起来,结果挫败了敌军在他主力面前的一切行动。

只有以下两种情况才可不得已地采用离心撤退方法:一支军队在本国境内惨败,其分散各部退向有要塞的地区,寻求掩护;人民战争中,被分割的军队各部开赴各省,成为各省人民起义的核心。

在撤退时,要考虑在何时沿着与边界垂直的方向,从边界朝国土中心撤退,以及何时沿着与边境平行的路线,这个问题与战略有关。1814年,当苏尔特放弃比利牛斯山脉时,他就必须选择,是沿着通往法国腹地的道路退往波尔多,还是沿着比利牛斯山脉的边界线退往图卢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