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战术与交战(第3/10页)

可见,一个将领在交战时,不论采取守势还是攻势,都可能获得胜利,但是,为了胜利,他必须:

1.不囿于消极防御,要善于寻找机会变守为攻。

2.具有冷静的头脑和犀利的眼光。

3.拥有可信赖的军队。

4.从守势转为攻势时,不能忽略有关战斗队形的基本原理。

5.选择决定点,并突击它。

关于我总结的这几条真理,你可以从拿破仑在里沃利和奥斯特利茨的战例,威灵顿在塔拉韦拉、萨拉曼卡、滑铁卢的战例中,找到明证。

进攻交战以及各种战斗队形

进攻交战,就是一支军队进攻另一支防守阵地的军队。一支被迫进行战略防御的军队,也常常采取攻击,一支被攻击的军队,也有可能重新掌握主动权,恢复曾经拥有的优势。历史上,这样的战例举不胜举。等待敌人进攻的利弊,我已经在上文中介绍过了。本节,我要专门介绍关于进攻部队的问题。

一般而言,进攻方总是比防御方更具优势,因为它信心强,士气高,目标明确,行动积极。一旦下定决心进攻,就必须确定攻击序列,我称这种序列为“战斗队形”。往往交战开始时,进攻方并没有明确的计划,对敌人阵地的了解也不够准确。但是,在任何情况下,进攻方都必须预先明确,每次交战总有一个决定点,只要正确地运用战争原理,就能比在其他点上更容易获得胜利。必须将力量集中用在这个点上。

我已经说过,决定战场上决定点的因素:地址、军队战略目的与地形条件的结合、交战各方兵力部署。例如,当敌军一个翼侧的战线以及其延伸是以将要交战的高地为依托时,就战术而言,占领这些高地是有利的。但是,也可能会遇到这些高地难以进入的情况;从战略观点上看,高地又恰恰处于不重要地位的情况。在包岑战役[2]中,俄普联军的左翼以波希米亚陡山为依托,而波希米亚当时保持中立,从战术上看,这些山地是战场的决定点,但从战略上看,它并不是决定点,该地的地形是有利于防御的,但是,如果法军从平原攻击其右翼,那么联军通向耐兴巴赫和格尔利茨的唯一退路就被斩断,迫使其向山地退却,从而丧失物质和大量人员。从地形条件看,在这个地区行动比较容易,同时需要克服的障碍也比较少。

我归纳出以下几条原理:

1.战场上,地形要点并非就是战术要点。

2.战场上的决定点,不论从战略或是地形上看,它都是有利的。

3.如果战略点周围的地形并不过于险阻,那么这个战略点通常就是一个最重要的点。

4.有时决定点的选择取决于兵力部署。如果敌军的战斗线延伸过长,兵力分散,那么其中心往往就是最主要的攻击点。假如敌军战斗线集中,其中心点就可能是最强点,不论它后面的预备队如何,这个点都很容易得到两翼的支援,这时,决定点就应该选在敌军阵地的一个翼侧,兵力占优的话,可同时向敌军两翼进攻,若兵力相等或不占优势,就不能这样。交战的全部计谋全在于如何将主力用于上述三点最有利的一个点上。根据我所做的分析,就很容易选定这种要点。

除非用战略机动使敌人全线崩溃,否则进攻作战的目的只能是把敌军逐出阵地,或打乱其阵形。将敌人逐出阵地的方法通常有:第一,从敌军正面某一点突破;第二,迂回敌军翼侧,攻击敌人翼侧或翼侧后方;第三,结合以上两种方法,正面攻击敌人的同时,也用一支部队从敌人一个翼侧迂回或包围其阵地。

目的不同,每次作战所选择的战斗队形也不同。战斗队形有以下几种。

1.平行的战斗队形。

2.平行的战斗队形,加上一个守势或攻势的钩形部分。

3.加强一翼或两翼的战斗队形。

4.加强中心的战斗队形。

5.斜形战斗队形,或在攻击翼上得到加强的战斗队形。

6.同敌军一翼或两翼垂直的战斗队形。

7.凹形战斗队形。

8.凸出战斗队形。

9.一翼或两翼成梯次部署的战斗队形。

10.中央梯次部署的战斗队形。

11.同时向中央以及一翼进行强大联合攻击的战斗队形。

这每一种战斗队形都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与一支迂回敌人战线的强大纵队联合使用。为了辨明每一种战斗队形的优点,需要了解每种战斗队形与一般战争原理的关系。例如,平行战斗队形在平时是最差的一种战斗队形,因为它无须技巧,就是一个营对一个营,毫无战术可言。然而,当一支军队大规模战略行动后,要进攻敌人交通线,切断其退路,并掩护自己退路之时,采取平行战斗队形就很合适。此时,若两军决战,则到达乙军后方的甲军便可采用平行队形,因为甲军在交战前已经完成了战略机动,此时它的目的是阻止乙军突围逃跑。除此之外,平行战斗队形是最为不利的,但这并不是说,采取这种战斗队形,就绝对不能取得胜利。最终取得作战胜利的一方,往往是占优势的一方,因为它往往拥有最精锐的部队,能及时投入战斗,能使预备队巧妙地机动,而且还有好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