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略与战略计谋(第5/33页)

示意图(一)

在法军1758—1762年在威斯特巴伐利亚的战争区中,AB是代表北海;BD代表威悉河一线,即费迪南德公爵的基地;CD是美因河一线,为法军的基地;AC是莱茵河一线,由路易十四的军队防守。

此时法军采取攻势,占据CD、AC两条线,还可以利用AB第三边的优势。它可以实施机动,攻占BD,控制敌人的基地和全部交通线。

法军E为了攻占作战正面FGH,从基地CD出发,切断敌军J与其基地BD之间的联系。J被被迫退向莱茵河、埃姆斯河和北海海岸构成的LAM角,而E与美因河和莱茵河上的基地一直保持着联系。

拿破仑在1806年的萨勒河上的进攻,与上文说阐述的设想差不多。拿破仑在耶拿和瑙姆堡占领了FGH一线,之后他越过哈雷和德绍,逼得普鲁士军队J退往AB。其最后结果就是,法军大胜。

正确选择作战线的诀窍就在于,像上文所说的那样协调行动,在保证自己交通线安全的情况下攻占敌人交通线。这也是拿破仑在马伦戈、乌尔姆和耶拿进行机动的原因。

当作战区与一个中立大国毗连时,该国定会在自己国界设防,封锁住这个四方形的一边。虽然这种障碍并非不能逾越,但是,战败的军队向边界退却所带来的危害则是巨大的,基于这个原因,可以把战败的敌人往这里驱赶。如果一支战败的军队想要进入这个国家,它与基地的联系就很有可能被这个国家的军队切断。如果与之为界的是一个小国,它就很有可能被并入这个作战区,四方形的一边就可能推向一个大国的国界,甚至推至海岸。

边境的优势偶尔也会改变四边形的形状,如示意图(二)所示,有时会变成一个长方形,有时也可能变成梯形。以上这两种情况,对于控制两条边的一方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建议双重基地。1806年,普鲁士军队在BDJ的情况就是这样。这个长方形就是由莱茵河、奥得河、北海和弗兰肯山地组成的。

示意图(二)

1813年,在波希米亚的情况也是一样。这些事例都很清楚地证明我的意见是正确的。正因为盟军基地方向和法军基地互相垂直,盟军才得以压倒拿破仑在易北河之战所取得的巨大优势。俄军在1812年的情况也是如此。当时,由于俄军在奥卡河和卡卢加的基地与敌人基地互相垂直,所以,它能向维亚济马和克拉斯诺耶的敌军侧面进军。

利用这条真理的重点在于,必须清楚意识到,如果我方基地与敌人基地互相垂直,那么我方的作战正面就可与敌人的作战线平行,因而能攻击敌人的交通线和退却线。

我已经用事例和示意图证明了,相互垂直的基地是很有利的,因为它能提供双重作战线。虽然有人反对,他们认为向敌方凸出的边界进攻不一定有利,平分兵力并不适合双重作战。

这种反对意见没有什么根据,因为垂直基地的最大优点在于,形成一个可以从翼侧和后方取得部分战区的凸出地带。而且,占有了两条边上的基地并不要求同时用重兵扼守,相反,只需要在其中一边上设立一些工事,派少量部队予以监视,将主力集中在另一边上即可。1800年和1806年的战争就是这样向我们证明的。莱茵河在康斯坦茨湖至巴勒和巴勒至克尔,几乎形成了一个直角,莫罗[4]就因此拥有了两个作战基地,一个与敌人基地平行,一个与敌人基地垂直。他在第一条线上,保留两个师以吸引敌人注意力,自己则率领九个师通过一系列运动到达奥格斯堡城下。最后,这两个师也与他成功会合。

1806年,拿破仑在一个近似凹入直角的位置上,拥有双重基地。他在莱茵河上留下莫蒂埃[5],亲率大军抵达垂直边的端点,切断普鲁士军队的退路。

大量的事例说明,有两条边的基地是最有利的,如果没有这种基地,就需要改变战略正面,这一点我将在下文详细介绍。

另外,我还要谈谈海岸作战基地的方向问题,因为有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栽跟头。这种基地对一方越有利,另一方的处境就越危险。对于一个大陆国家的军队而言,一旦它被赶到海岸,危险将是致命的,而对于岛国军队而言,海岸基地的利益则是巨大的。实际上,威灵顿率舰队援助葡萄牙和西班牙时,他的最佳选择就是以里斯本为基地,更准确地说,是托雷斯—维德拉斯半岛,这是可以掩护靠向大陆一边的唯一通道。这里的塔霍河岸和海岸不仅可以掩护大军的两翼,还可以保障舰队的退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