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征服丹麦和挪威(第5/19页)

从我们的军事、政治力量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军事、政治力量的对比来看,使用于「威塞演习」的兵力,越少越好。数量上的弱点,应以大胆行动和出奇制胜来弥补。在原则上,我们应当竭力使这一行动像是一次和平占领。它的目的是以武力维护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中立。相应的要求将于占领之初递交给这些国家的政府。必要时将举行海、空军示威,以便为这些要求提供必要的压力。如果示威不行,遇到抵抗,就用一切军事手段加以击溃——越过丹麦国界和在挪威登陆,必须同时进行——

最重要的是,对于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和西方的敌人,应该用奇兵袭击——只有在从海上出发的时候,才让部队知道实际的目标。

据约德尔报告,就在三月一日那天晚上,陆军总司令部由于希特勒要求抽调军队到北方作战而「大为生气」。第二天戈林又对凯特尔「发了一顿脾气」,并且跑到希特勒那里去诉苦。这位肥胖的元帅,由于长期以来未得参与机密,并且由于空军已经置于福肯霍斯特的指挥之下而感到愤怒。希特勒在一场严重的互争权力的威胁之下,于三月五日召集三军领袖到总理府,企图平息这场纠纷,但是也无济干事。

(约德尔在日记里写道)元帅(戈林)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事先没有跟他商量。这次讨论几乎是他一人在说话,他并且试图证明所有以前的准备都毫无用处。

希特勒为了安抚他,稍微作了一些让步,计划仍迅速进行。根据哈尔德的日记,他早在二月二十一日就有这样的印象:对丹麦和挪威的进攻,要在对西方发动了进攻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以后才开始。究竟先开始哪一个行动,希特勒自己是犹豫不决的,并且在二月二十六日向约德尔提出这个问题。约德尔建议把这两个行动完全错开,希特勒同意说,「如果可能的话,就这样办」。三月三日,他决定「威塞演习」应该在「黄色方案」(进攻西方的代号)之前执行,并且「很严厉地」对约德尔说:「必须在挪威迅速采取强而有力的行动。」这时,勇敢的但是在人力上寡不敌众和武器上弱不敌强的芬兰军队,遭到俄国的强大进攻正面临着覆灭的灾祸,据可靠的报告,英法的远征军即将从苏格兰基地开往挪威登陆,准备通过挪威和瑞典到芬兰去援救芬兰人。这一威胁就是希特勒急于行动的主要原因。

但是,三月十二日,俄芬战争突然以芬兰接受俄国苛刻的请和条件而停止了。这在柏林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它使德国不用再不得人心地支持俄国进攻芬兰,而且也使苏联接管波罗的海的企图暂时中止下来,但是,就希特勒自己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冒险来说,俄芬战争的停止使他感到很为难。正如约德尔在日记中所吐露的那样,这使占领挪威和丹麦的「动机」「难子解释」。他在三月十二日写道:「芬兰和俄国的请和,使英国而且也使我们失去占领挪威的任何政治依据。」

希特勒现在确实很难找到借口。三月十三日,忠实的约德尔写道:元首「还在找寻理由」。第二天,他又写道:「元首对于如何为『威塞演习』辩解,还没有拿定主意。」更糟糕的是,雷德尔开始泄气了。他「怀疑在挪威搞预防性战争(?)是不是还有重要意义」。

现在希特勒踌躇起来了。这时,又遇到了另外两个问题:(一)怎样应付美国副国务卿塞姆纳尔·韦尔斯。他是奉罗斯福总统之命于三月一日到达柏林,企图试探在西线开始大屠杀以前是否有终止战争的可能性的;(二)怎样取得由于受到忽视而被激怒了的意大利盟国的谅解。希特勒还没有考虑怎样答复墨索里尼一月三日的一封盛气凌人的来信。柏林和罗马的关系显然已经冷淡下来了。德国人有一定的理由相信,塞姆纳尔·韦尔斯现在到欧洲来,是想把意大利从已经有裂痕的轴心拉开,并且说服它: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要和德国一起作战。各种警告从罗马传到柏林,说明现在已经是采取措施使这位怀恨在心的意大利领袖保持联合的时候了。



二 希特勒会晤塞姆纳尔·韦尔斯和墨索里尼

希特勒、戈林和里宾特洛甫对于美国情况的愚昧无知,简直达于极点。虽然他们这个时候的政策是企图使美国置身于战争之外,但他们却像一九一四年他们的柏林前辈一样,并不认真地把美国看成是一个有强大军事潜力的国家。早在一九三九年十月一日,德国驻华盛顿的陆军武官弗雷德里希·冯·波提彻尔将军就曾经劝告柏林的最高统帅部用不着担心美国会派远征军到欧洲来。十二月一日,他又进一步通知他在柏林的陆军上司说,美国的军事装备完全不足以执行「进攻性的战争政策」,并且还说,「国务院的不起作用的仇恨政策和罗斯福的一时冲动的政策常常是以对美国军事力量估计过高为依据而制定出来的,与这些政策相反」,华盛顿的参谋总部,「对于德国和它从事战争的原因还是有所了解的」。在他的第一次报告里,波提彻尔写道,「林白和著名飞行家里肯巴克」都主张美国置身干战争之外。但是,到了十二月一日,尽管他低估美国的军事力量,他仍然警告最高统帅部说,「如果美国认为西半球受到威胁,它还是会参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