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山间的战争(第2/8页)

这些城市游击战尽管从外表上看并不太惊人,但游击队的地下组织能力和保密能力却相当强。地下游击队每个小组的成员一般不超过8个人,每个小组至少都有一两个武器贮藏处,即使属于同一个抵抗组织,几个小组的成员也互不认识。

在喀布尔地区,最有名的城市游击战组织者叫阿卜杜勒·哈克,他属于伊斯兰党哈利斯派,在喀布尔城内外共有200名正规的游击队员服从他的指挥。当时他只有21岁,却指挥着一大批与他父亲同龄的分队领导人。他成功组织了几起在喀布尔影响较大的城市袭击行动,获得了大批的拥护者与支持者。当一些阿富汗政府军的军官要求公开参加游击战时,他劝告说:那样只会增加伤亡,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参加地下斗争,比公开参加战斗更能发挥作用,因为这样可以提供关于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调动或作战计划最可靠的情报,并能向各地的游击队提供弹药和有关线索。

但由于人员活动、武器输送等方面的困难,以及苏军实力的强大,阿富汗城市游击战的难度远远大于发生在广大山区的游击战。有时候,为了更好地攻击城市目标,城市游击战还采用城外夹攻的方法,即先在城外聚集一批游击队兵力,袭击城市,吸引住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的注意力后,城市游击战再展开,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粗略地罗列一下阿富汗游击队在城市游击战中的战果,便可以发现,这样的城市游击战行动对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的打击实际上相当巨大:

1981年11月21日,用火箭筒袭击喀布尔的洲际饭店。

1981年4月14日,暗杀阿富汗国家情报局第二号人物吉拉姆·萨希·阿塔尔将军。

1981年4月,暗杀洛加尔省省长。

1981年5月1日,暗杀帕克蒂亚省省长。

1981年5月6日,暗杀坎大哈省省长穆罕默德·雅蒂米。

1981年9月,暗杀马扎里沙里夫市警察局长。

1982年1月19日,暗杀苏联将军奇德钦科。

1982年8月3日,袭击喀布尔的巴拉希萨尔堡军火库。

1982年8月,攻击巴格拉姆机场,击毁22架苏军直升机。

1982年10月26日,在喀布尔暗杀苏联将军伊斯特诺夫。

1982年12月21日,袭击贾拉拉巴德机场,击毁10架苏军直升机。

1982年12月24日,武装骚扰苏联大使馆。

1982年12月28日,破坏向喀布尔供电的马希帕尔水电站。

1983年8月,再次重创巴拉希萨尔苏军司令部。

1983年12月,袭击加兹尼监狱,释放400名犯人。

1983年12月4日,暗杀阿富汗政府军将军阿卜杜勒·库杜兹·拉希德。

1983年12月22日,袭击喀布尔电台和军事学院。

在阿富汗的反苏游击战中,进行面更广、取得更大战果的还是发生在广大农村和山区的游击战。在农村及山区的游击战,由于各游击队的派别不同,而且在民族、地理、宗教等方面也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他们一直没有统一领导作战的中心,在作战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阿富汗南部和东南部的游击队主要由传统的部族和山区居民构成,在伊斯兰教毛拉的支持下,由有名望的、受人尊敬的家族成员担任领导者,这些游击队一般在8—12月,也就是等到庄稼收割之后,采取各种军事行动。这些游击队的作战计划、行动方法等经常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讨论,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付诸实施,每个人都有发言权。

他们的战斗计划在行动前就已经预先拟好,大多以阿富汗政府军为袭击目标,袭击苏军较少,而且行动都是在夜间;袭击之后,他们便会迅速地撤回到自己的村子中。这些人进攻时都很勇敢,但也比较轻率,所以损失也相当严重。

在阿富汗北部和西北部,前阿富汗政府军大尉伊兹马伊尔·汗的作战方法极为流行,各游击队大多按照他的观点组织战斗。从广大的农村选几个主要村落,在那里固定集中300人左右的游击队员,以守株待兔的方法打击一切来犯的敌人。他们一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由于山区的交通不便和工具的粗劣不足,他们往往只能固守在一定的区域,既不能参加固定区域外的战斗,也难以支援相距较远的其他村庄的战斗。

尽管各个地区游击队的战斗能力和作战方法不尽相同,但作为游击战,他们的战术还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游击队或者是沿着公路干线破坏苏军的运输,或者是打击苏军的逐步推进,巩固自己的根据地,或者是主动出击,打击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的孤立据点。

由于阿富汗国内山区极多,因此主要的交通线极少。苏军只能靠公路来推进摩托化部队和运输主要的军用物资。这样,阿富汗游击队就将破坏公路运输作为一个主要的作战目标。这些战斗一般规模都不大,持续时间也较短,但由于出现的路段较多,战斗的次数频繁,它严重地阻碍了苏军进展的计划,给苏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