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的准则

第24师团所余部队大多训练有素,且配备的武器弹药也较为充足,这使得陆战一师一侧的战斗始终进行得异常激烈,以至很多陆战队员都想起了贝里琉岛上那座曾被鲜血染红的“血鼻岭”。

由于伤亡较大,很多战斗补充兵都参加到一线作战中来。在冲绳战役初期,陆战一师也有一些补充兵,他们在参战前已在后方接受过一段时间的陆战队训练,所以战斗素质较好,也比较容易融入陆战队的氛围,而现在这些补充兵是直接从美国运来的,除了必要的新兵训练外,有关陆战队的训练只有短短几个星期,用陆战一师的标准来衡量,还远远不够格。

新兵怕炮,当新兵们第一次暴露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之下时,他们变得不知所措,作战效率也非常低下,老兵们看得直摇头。

接着,当需要将伤员从炮火下抬走时,一些新兵又表现得缩手缩脚,不敢或不愿意冒险前去抢救受伤的队友,他们“就像迷糊的小白脸似的把一切都弄糟了”。不放弃任何一个队友,向来都是海军陆战队里铁的准则,是谁也不能打破和轻视的,老兵们被激怒了,终于板起了脸:“你们到底去不去抬伤员,不去,就先开枪突突了你们!”

看着老兵们圆睁的怒目,新兵怯了,相比日军的炮火,他们显然更害怕这些桀骜不驯,任何时候都敢作敢为的老兵。

陆战队员正在救治自己的同伴。“不抛弃任何一个战友”,实际上也是卡尔逊“工合”精神的体现,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新手们不得不壮着胆子加入了抢救行动。其实他们并不是不勇敢,只是因为之前训练强度不够,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周围这种极度恐怖和暴力的氛围。

不适应,就得强制适应,否则你永远成不了一个真正的陆战队员!

冲绳战役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因为战况顺利到超乎想象,担任浮动预备队的陆战二师曾被大家认为不再需要,尚未登岸就被送到了塞班岛,但实际上该师的陆战八团仍留在海面上待命。6月17日,陆战八团从喜屋武半岛附近登陆,正式投入冲绳战场。

陆战八团也是一支久经战阵的陆战老兵团。士兵们的技战术动作十分娴熟麻利,有的机枪手在自己重机枪的冷水套筒上刷了“日本佬复仇女神”的字样,还有的迫击炮手放弃普通的弹药袋,换上了一种特殊的军用背包,因为这种背包可以装更多的炮弹。陆战八团登岸之后进展极快,“走得就像蝙蝠离开地狱一样”,他们的及时加盟,对已经精疲力竭的陆战一师而言,不啻于添上了一台力道十足的发动机。

第32军没有援兵,连勉强凑出的预备队也打光了,下半世的光景已渐露端倪。即便最能支撑的第24师团也出现了严重缺员,只能利用战斗间隙将勤杂人员补充进去,但这些勤杂人员的武器都是空手两拳头,上面说要打,他们除了眼观鼻、鼻观心地答应一声外,什么都做不了。

这就叫大势既定。巴克纳用降落伞向牛岛送去了劝降书,他先肯定“阁下的部队作战英勇顽强,你的地面战术赢得了你对手的尊敬”,接着劝告对方:“你与我一样,也是个陆军将领,长期研究和运用步兵战术,相信你与我同样清楚,彻底摧毁本岛日军的抵抗,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

巴克纳建议牛岛“体面地投降”,但牛岛只是报之以微微一笑,接着便趴在行军床上埋头写他的励志诗。长勇缺乏牛岛的这份涵养,他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又像一头被关在笼子里的野兽一样,握着战刀在洞里焦躁不安地走来走去。

前线日军的炮火大部分都已经哑了,美军甚至认为第32军已没有大炮,或者是炮弹打光了,因此当巴克纳提出要亲临前线督战时,没有人觉得此举有太大的危险。6月18日,巴克纳登上陆战八团团部附近的一座小山,观察部队推进情况。在此之前的几小时内,这座小山未遭到过一次炮击,但巴克纳一上山,日军炮弹就打过来了,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第一发炮弹便击中巴克纳身旁的岩石,锋利的岩石碎片扎进了他的胸膛。

几分钟后巴克纳因伤势过重而停止呼吸,连抬下来进行抢救都来不及。在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美军将领里,巴克纳的军衔和职务是最高的,他也是美国自南北战争以来,第一个战死疆场的陆军中将。

有人说,战争之神是嗜血的,它不会为那些过分怜惜士兵的将领安排好的下场。巴克纳一直笃信谨小慎微的“陆军式”指挥风格,以致宁愿拉长战役的时间,都不肯采取任何在他看来过于冒险的战术,可当胜利的曙光好不容易到来,逐步推进的战术即将取得成功时,他却意外地倒下了,让人不得不感叹天命之难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