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孟关之二(第5/6页)

远征军部队集合,听军官讲话。从画面上看,戴英式钢盔的,应该是新22师所部。

攻打孟关和瓦鲁班的战斗,实际参战的共有四支部队。孙立人的新38师、廖耀湘的新22师、远征军战车第一团,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番号——美军5307部队,史迪威属下唯一纯粹的美军作战部队。

真正对瓦鲁班进行迂回的,正是这个5307部队。3月1日,该部击溃中尾所率日军的抵抗,一举攻占瓦鲁班,顺势夺取了南皮尤河上的渡口。这支部队,因为其指挥官是梅里尔准将(也译作麦瑞尔),而被中国方面记载称为“梅支队”。

说起来,这个“梅支队”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有一定地位的。这是因为它正是美国今天著名的特种部队“游骑兵(Ranger)”的前身,玩过美军特种部队电子游戏的朋友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经过缅北的血战,又经过在朝鲜与志愿军的恶斗,“游骑兵”的成名,与中国可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梅支队”刚刚成立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看好它。

所谓“梅支队”的成立,与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矛盾颇有关系。作为一名出色的战地指挥官,史迪威对国民党的官僚素无好感,尤其是蒋介石,干脆因为其脑袋上有道楞,而被史迪威起了个外号“花生米”。

缅北反攻开始后,1943年底,蒋介石曾携夫人宋美龄到印度对远征军进行视察。蒋介石的视察给远征军驻印各部提高了士气,也带来了与史迪威的争吵。蒋介石和史迪威一样,都力主尽快打通中印公路,以为正在艰苦抗战的中国提供盟军的物资。但是,两人在对远征军的使用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

蒋介石希望以英军为主力完成对缅甸的反攻,中国军队只是从中辅助。同时,他建议在印度受训的远征军部队全部编为炮兵。在作战中炮兵一般不会在最前线,可以回避很多血腥的战斗,而这些炮兵显然可以比步兵带回国更多的重武器。

可以说,蒋介石的想法,与其在抗日进入相持阶段后日趋保守,坐观太平洋战争胜负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他希望远征军可以对日作战取得胜利,但更希望这支部队及其装备能够成为他麾下的重要实力。

史迪威则对这种看法不屑一顾,以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名的财大气粗表示,由美国装备中国军队,即便没有英国人协助,也要凭远征军的力量自己打通中印公路。

这位将军是希望通过中印公路输送武器给中国军队,将其重新武装并对大陆上的日军发动反攻,从而以中国的人力物力支持盟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攻势。

双方战略思想存在矛盾,同时蒋史之间始终存在领导权之争,让远征军的归国之战不时响起不和谐音。尽管下层官兵热切盼望打回祖国,但根据当时远征军高级将领的回忆,蒋的确曾授意他们保存实力,消极应付史迪威的进攻命令。

史迪威对蒋介石的小动作也有所觉察,由于担心中国军队消极作战,他极力向美国陆军部争取获得一支美国官兵组成的部队,以作为自己的“近卫军”。由于史迪威在美国陆军中人脉深厚,1944年2月19日,抽调美国各地具有山地丛林作战经验士兵组成的5307部队正式成军。史迪威随即迫不及待地将其投入了孟关—瓦鲁班之战。

这支部队,从装备角度来说,比远征军还要精良。远征军所用机枪是美国已经退出现役的水冷式M1917式机枪,只能架在支架上打,准备时间长,需要冷却水才能使用,转移起来十分不方便;步枪则是只能单发射击的M1903式,尽管射击精度很高,火力密度却有所不足。这些武器与当时国内的装备相比好很多,但跟正宗美国现役部队的装备比起来,却还是差了一代。“梅支队”的美国兵使用的是轻便灵活的风冷式M1919重机枪,这种机枪枪管外面没有了厚厚的水冷套筒,也不再需要冷却水,大大减轻了重量,必要时可以不使用支架;他们的步枪则是久闻其名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支大规模列装的半自动步枪,一个不必经过多少训练的射手,也可以在两秒钟内打完弹夹中的八发子弹。

美军为和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的美军牺牲者,举行弥撒。

一名在孟关之战中负伤的新22师战士,医护人员用九个小时把他抬下战场,送到机场,随即被送往印度的美军医院进行手术。

转运中的中国远征军伤员,很多还是未成年的少年。

甚至,这支部队中还有若干日裔美军。这些“忘了祖宗是谁”的黄皮肤美国兵并没有忘记祖先的语言,因此无论是穿插中冒充日军,还是窃取日军情报,都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