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孟关(第3/5页)

随着前线不断前推,中印公路在原始丛林中向胡康河谷延伸。

一切都表明缅北上空战云凝结,怎样应对中国军队的反攻,成了日军的头号课题。驻缅甸总军的军事会议上,日军决定了下一步的作战方针——“围魏救赵”。

牟田口廉也中将会率领三个师团和鲍斯指挥的印度国民军进攻印度境内的英帕尔,从背后威胁远征军在印度的基地雷多,与此同时,日军考虑统一缅北部队的指挥,将胡康河谷的第18师团和滇西的第56师团整合为一个军,以使指挥更加顺畅。由于部门整配的问题,这个军到1944年4月才成立,即日本陆军第33军。鉴于远征军表现出的战斗力,日军料定缅北两个师团的兵力不足以发动战略攻势,因此给他们补充了足够的兵员后,令其全力迟滞中国军队的攻势。其中第56师团重点阻击中国国内出师的第二期远征军,而第18师团则重点阻击史迪威指挥的远征军驻印部队新一军。阻击新一军的第一道防线,就设在孟关。

孟关可不是于邦,这里的日军由于是在内线作战,基本无须担心补给问题。从瓦鲁班到孟关的公路畅通,而且隐藏在丛林深处,酷似后来让美军头痛万分的胡志明小道,从空中摧毁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此期间,第18师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第18师团首席军医松永中佐成了凶神恶煞的代名词。此人从仰光返回胡康途中,见到有治愈的伤兵就上前搭讪,尔后重新拉到第18师团作战。这样一来,他竟然拉到有经验的战斗兵员两千余人,统统送上了胡康前线。有了充足的兵力,孟关周围各要点日军筑有坚固的工事,在中国军队面前打阵地战,日军仍然有较强的信心。

公路修通的地段,美国产大卡车成为中国军队补给线上最受欢迎的车辆。

中美的工业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当远征军战士看到美国人连推土机都可以用飞机运的时候目瞪口呆。

而中国军队的攻势出人意料地积极凶猛——打不开胡康谷地,中印公路的开通只能是一个童话,而更重要的是,这是这支军队回家的必经之路。

对于军史学家来说,1946年至1949年的国共之战一直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对于装备上拥有更多优势的国民党军为何战败,有着各种各样的论点。笔者有一个看法是:国民党军战败的原因之一是,普通士兵在战场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以解放战争而言,解放军的战士也未必都精通马列主义,但是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土改了,分了田,有了地,不打老蒋他会收回去。为了保卫刚刚获得的土地,解放军的普通战士们可以爆发出比职业军人还要完美的勇气和智慧。相反,国民党普通士兵缺乏这样明确的目标,三民主义是一个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的概念,因此即便是柏杨这样的利口来做政训官员,也没法让士兵们清楚地回答——我们为谁而战。

生命是宝贵的。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让士兵去流血牺牲,显然是比较不容易接受的事情。事实上,除了北伐和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大多缺乏进取精神,或许与此也有关系。国民党训练出来的士兵,甚至会为了那个明确的目标跑到共产党军中去,并为之英勇奋战,成为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观。

但是,从印度杀回缅北的远征军官兵,没有这个问题,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回家!消灭日本鬼子,打开中印公路,山的那一边就是父老故乡。

在这样的一种信念支撑下,这支远征军焕发出了与解放军相似的战斗精神,令史迪威等外国将领对中国士兵的战斗力深表震惊。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内战中远征军部队的表现远没有抗日战争中那样出色。因为那个时候,他们也不再有这个信念来支撑自己了。

在这样的心态下,中国远征军只有比日军更加凶悍。

新38师师长孙立人因此发下了一个誓言:不打下孟关,不剃胡须。

所有的日军狙击手都错过了这个绝好的目标,他们手中拿的目标照片上,孙立人有着一副清秀的面孔,而绝不是一个大胡子。

新38师反攻缅北,胡康河谷之战,孙立人将军立愿不拿下孟关绝不剃须,结果留下此张蓄须照。有趣的是日军狙击兵很多带有孙立人的照片,却都是没有胡子的,自然没法找到目标。

新22师师长廖耀湘有更好的理由和日军拼一个你死我活。孟关一带,正是当年他随着远征军副总司令、第5军军长杜聿明将军所走过最痛苦的行程,这里是野人山的核心地域。1942年,第一次远征军兵败缅甸,被迫穿越野人山后撤。那个惨烈的时间里,疲惫、饥饿,被丛林中的恶疾折磨着的中国远征军战士像一片片伐倒的树林般倒下。仅仅走过孟关几天,杜聿明和廖耀湘就和从印度来的新38师部队取得了联系。熟悉的地名和中国官兵的尸骨,时刻提醒着这位刚烈的将军——此仇不报枉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