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大战肉弹十勇士(第3/4页)

到达快大茂子后,杨靖宇派两个小分队占领两侧制高点,派人对村子进行侦察,发现村里住了敌人,正是追击他的敌军。于是抗联用机枪火力封锁村东、村西大道,对村中敌军开始了围歼。这场战斗敌军为“桓仁县警察大队”和“一个中队的日本守备队”,正与福田中队和松井率领的伪满军符合。此战伪军先逃,日军被逼到一个坟地里损失惨重。抗联活捉了几名日本兵,还缴获了两挺机枪一门炮。

这样,此后“肉弹十勇士”和杨靖宇部交战时,福田中队无影无踪的原因也就找到了,因为他们已经在前面的战斗中被打垮,如何还能来救援。

此后,杨靖宇怎样大战“肉弹十勇士”呢?

很遗撼,没有记载了,只有短短的一点影子。王传圣记得此战后部队沿着喇咕河向英额布方向前进,途中与一支小股敌军交手,战斗中警卫1团徐(光)团长负了伤。

看到这里不禁苦笑但是又没有办法,王传圣在快大茂子之战后被作战参谋高大山派出去找吃的了,他不知道此战的详情。王传圣干这个很厉害,1939年杨靖宇负伤,王传圣在江边随手一枪就打了一条四五斤重的大鱼给军长炖汤(当然挨了一顿狠批)。这一回他摸到附近的小屯堡,买到四只野鸡和半口袋粘火烧,让军部的人员足足开了一次荤——暗暗叹息,杨靖宇最后的日子里,王传圣已经升任少年铁血队政治教导员了,不在他身边。否则,以他的干练,搞几只野鸡来,杨将军就不会遇到有钱买不到吃的,被迫暴露身份的情况了。也许,那样整个抗联战史都会改写。

那么,别人有没有这方面的回忆呢?

很遗憾,至今没有看到。杨靖宇身边的这些官兵,最后撤到苏联境内的仅以个位数计。这也是直到今天抗联史料如此稀缺的重要原因。

王传圣的回忆尽管是多年以后回忆的,没有任何文字材料可以佐证,也没有讲明具体的日期,但战斗过程和日军描述的的确颇为相近。

看到这些又对得上、又对不上的史料,萨沉思许久,一个怪异的思路逐渐进入了我的脑海。

杨靖宇将军是公认的游击大师,遗憾的是,他没能有机会留下任何军事著作。而这次战斗,很可能是他娴熟的游击战技巧的一次出色体现。如果我们按照他的思路来分析这一战,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

第一次与福田中队遭遇,一沾即走,迅速脱离接触,决不让敌人粘住。否则一旦抗联主力暴露目标,通化大队敌军赶来就麻烦了。

第二次和福田中队交手是奇袭,利用了敌军远行疲惫,到村子里警惕性放松的机会,优势兵力,优势火力,攻击果断,分化瓦解,迅速解决战斗。

你想打我不打,你刚一放松,我一拳打倒你,这就是杨靖宇!

而后呢?而后发生了什么?

这只是我的推测了——萨很怀疑那个向大泉源日军报告杨靖宇部队动向的“当地居民”是杨靖宇的人。他到大泉源据点报告求援的目的,就是钓一支敌军出来。

别忘了杨靖宇在快大茂子战斗抓了俘虏,就算日本兵顽强,伪满军明显不会那样“刚烈”,只要一问,大泉源日军总部的虚实就出来了——不过,杨靖宇并没有准备攻坚。日军死守的能力很强,面对没有重武器的抗联,往往少数部队也能坚守很长时间。而且日军很重视自己的据点,不会把留守力量抽空。

日军果然不肯出动留守人员,只拼凑了一支病员和伪军组成的队伍前去增援,结果白白送了礼。

那么,杨靖宇在快大茂子战斗之后为何不赶紧撤退呢?难道不怕日军主力从通化赶来么?那里距离通化仅仅240公里。

我的推测是,杨靖宇这样做,第一种可能是他有充足的情报来源,发现通化日军尚未出动,自己还有时间。另一种可能则是所有人都认为他要跑路的时候,杨靖宇偏偏要杀个回马枪。猎物变成了猎手,足以让追击的敌人顿失重心,行动起来也多一些顾忌。

结果,这支日军分队被杨靖宇钓鱼一样一步一步钓入西沟,一口吃掉了。

抗联各部中,也只有杨靖宇装备最好,能让“肉弹十勇士”享受被机枪打成蜂窝煤的待遇,当时很多抗联武装连怎样用轻机枪都还不会呢。

忽然想起了有位朋友评价赵尚志和杨靖宇不同的作战风格——赵尚志就像利斧,只要他想拿下来的地方,那绝对准备充分,一击之下无有不克,你怎么守都不行;杨靖宇则是妖刀,擅长大范围的穿插奇袭,只要有破绽就会被他发现,捕捉战机的水平天下无双。

至于战果,杨司令消灭索伦骑兵32团,缴了38挺机枪都没有当回事,干掉10个鬼子就拿出来吹牛,估计将军会脸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