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大战肉弹十勇士(第2/4页)

在西沟附近,他们与大约七十名“匪团”遭遇,随即展开了一场迅猛的追击战,一直追到西沟。这时,他们发现早应该到这里的福田中队踪影皆无,而敌人却变成了两百名,结果我军反而遭到包围,周围弹如雨下。在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之后,敌军顽强不退,进攻越发凶猛。星野一等兵身负重伤,我军弹药即将用尽,而满洲国警察队的人全都躲了起来,所以只有12名日本兵在继续作战。看到这样危险的情形,东濑军曹下定了决死的决心,下令两名士兵携带重伤的星野离开战场向总部报告,随后高呼“现在是死亡之花盛开的时候了,展现一下帝国军人的魂魄吧!杀,杀,杀……”(怀疑这位东瀚军曹以前是在宝塚歌剧院打杂的,不然这种时候哪儿来那么多废话?)带队冲进“匪群”发动自杀性攻击。(下面这段比较令人骇异)军曹被打成蜂窝煤状之后向东方遥拜,高呼“天皇陛下万岁”,遂成令人泪下之牺牲。
得知这一悲报,勇士们的母队派出近藤中队当晚星夜驰援,于第二天清晨赶到现场,只见血染的雪地上战死勇士七零八落的尸体,无奈中只能痛哭着将他们火化后送回通化总部了。

报道正文之后,是日军指挥讨伐战的某司令官三毛XXX的采访评论——《此方为皇军之精华》,在充分肯定了十肉弹的勇气和楷模精神之后,称“歼灭十勇士的‘匪团’,是被称为东边道匪贼之王的红军第一军司令官杨靖宇麾下,经判定是其亲率最有战斗力的直属部队……”

同一天的《朝日新闻》中,还有日军中代中队在桓仁马鹿沟与“红军匪程司令”所部五百余人交手五小时,伤亡三十余人的报道。文中称“红军匪”为“东边道之癌”。

这个程司令,又是谁?这两次战斗,有关系么?

据我个人推测,这个“红军匪程司令”估计是有“小杨靖宇”之称的抗联第1军第1师师长程斌。他当时正带领第1师3团在桓仁活动,一度也可称是一名抗日名将,日本报纸对他的评价是“狞猛”。可惜程斌在1938年叛变,后来反而成为了追杀杨靖宇的凶手。

不过,程斌当时并没有和杨靖宇在一起,马鹿沟的位置离通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这一仗不像是他打的。

19日,《朝日新闻》则有对“肉弹十勇士”之战中幸存生还的星野的采访报道,内容更加详细,称这支准备出发的日军增援部队本来共计16人,而不是13人,但有三人病情较重,挣扎不起,遂与本部警卫部队留守。星野在战斗中一条胳膊被打断,另两名幸存者也是重伤,但似乎并非受命撤退,而是在抗联打扫战场时利用薄雾和树林躲过搜索而逃生的。

那么,这一仗真的是杨靖宇打的么?

在有关杨靖宇的文献中,没有找到明确记载这一战斗的内容。但是,战斗发生的时候,杨靖宇的确就在战场附近活动。抗联第1军史料中记载:“一军司令部于1936年1月上旬,经通化英额布和二密河,回到金川河里根据地。”这说明,日军的情报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

根据杨靖宇的警卫员王传圣回忆,杨靖宇将军这段时间的活动大致清晰,如果对照日方报道来看,竟然颇为吻合。

当时随杨靖宇行动的抗联部队,是第1军司令部和1师主力(1师师长程斌带3团在桓仁活动),共千余人,日军描述其为两百人大约是为了避免在舆论上造成太大影响。他们在这次通过英额布和二密河的转移中,的确和日军发生了交战。部队从桓仁出发后,还没走到英额布就被敌人发现了,遂迅速出山到达大泉源附近。

这次被发现过程十分戏剧化。当时这支部队走过一个叫做响水河子的地方,路边有几个老房框。休息的时候,十几个战士跑到那里去小便,忽然发现里面居然埋伏有敌人!

不过,这伙埋伏的敌人十分奇怪,竟然被战士的尿浇到了脑袋上也不吭一声,乖得不得了。

战士马上报告了军部,杨靖宇下令不理他们,不要响枪,继续前进,目标是沟外的大泉源。事后,抗联的老战士判断,这伙敌人是讨伐队负责堵截的小股伪军部队,看到这样大队的抗联不敢开火。但是,抗联部队当时行进在狭窄的山道上,如果响枪就可能被闻讯赶来的日军讨伐队大队堵截在不利的地形上形成重大伤亡。于是,双方采取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做法。

可能《朝日新闻》中提到这支抗联部队突破桓仁以西的包围圈,指的就是这里。这支伪军后来向日军报告了杨靖宇的动向,但当时杨的部队已经到了大泉源附近。

在大泉源附近,抗联部队与携带大炮的日军讨伐队相遇,杨靖宇先派出一个冲锋队,绕到日军背后打了一个突袭,随即走小路转向通往二密河的要道快大茂子屯。这次他遇到的,可能就是日军福田中队和指导官松井率领的伪满军,由于抗联撤退了,日军称之为“溃逃”,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