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 耳目不灵(第2/3页)

履带车辆开始缓缓起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空气中立即弥漫起一股浓重的柴油气味,这是贺凡最喜欢的气味。前方的10多辆步兵战车都排成规整的队列,紧随着前面坦克行动,只有落单的红旗17防空导弹系统,游走在队列四周,它们并不受制于队形的限制,如果必要,它们有优先通过一些道口的权力。贺凡喜欢这种使用坦克底盘的武器,在道路糟糕的印度,没有比这种战车更适合伴随机械化部队行动的了,他想王镇北的红旗16导弹部队,这会儿应该还被堵在公路上。

指挥车随即启动,他的右翼有一个连的步兵战车,左侧是一个连120毫米自行迫击炮,后方是通讯保障车辆,最后还有一个反坦克导弹连尾随,这就是进攻部队的全部兵力。

他的指挥部距离最前锋的坦克连大约有3公里的距离,虽然可以用望远镜看到前面部队的行动,但是多少让他有些不习惯,通常他总是呆在坦克纵队的第2辆或者第3辆位置,而不是3公里后面。

他要做的如同一条蟒蛇,要在无声无息当中,将反应迟钝的对手围住目标,将它活活缠住,然后勒死。

帕斯阿德元帅暂时还不知道真正致命的行动已经从自己两翼展开了,他的指挥部当前正被前方潮水般涌来的求救电话堵塞了视听,在炮击持续了2个钟头后,巴基斯坦军队的坦克部队开始展开攻击,攻势异常地凶猛,以至于所有阵地同时要求炮火支援。很明显,这次进攻是动真格的,至于这样笨拙的平推战术是否只是虚晃一枪,他不知道,他缺乏有效的侦察手段,美国侦察卫星的情报至少滞后6个小时,而空军已经不敢出动进行侦察了,元帅手上倒是还有一些无人机,但是平均生存时间很短,他有些不舍得放出去。

如果帕斯阿德元帅仔细研究过林淮生的战术,就会发现,他的任何一次进攻,都伴随着几可乱真的佯动,林从未发起国盲目的正面攻势。但是实际情况是,元帅甚至至今都不知道,从阿萨姆到巴基斯坦境内的一系列战斗都是同一个人指挥的,查曼的情报局在对中国军队内部的情报刺探方面,从来没有成功过,除了收到假情报,他一直无法将手伸进对手内部。

帕斯阿德暂时可以用意反击对手坦克的,只有反坦克导弹部队,他的部队装备了大量从全世界各地搜罗到的镀老旧导弹,包括“竞赛”、“巴松管”这样的老式导弹,以及小部分较为新式的短号导弹,这些导弹的串列战斗部,用来击毁巴基斯坦陆军大量装备的59d型坦克毫无压力,但是要击中坦克,则需要训练有素的人员才能操作,而训练有素的人员正是印度军队最缺乏的。

巴基斯坦坦克手早就摸索出一套技巧来应付这些导弹,他们以非常缓慢的速度逼近敌人阵地,并不停地用榴弹攻击对方阵地,而印度最新获得的华约库存线导导弹,射程普遍不超过2500米,发射步骤也较为繁琐,惊慌失措的印度射手总是在射程外就开始发射这些导弹,而巴军坦克车长,有大约十几秒的时间来释放烟雾,破坏射手漫长的跟踪。

巴陆军在坦克后方,部署的是6x6轮式底盘的120毫米迫榴炮,这种具备车际信息能力的火炮,较之普通迫击炮,能够更加有效的压制目标;这种火炮主要通过盘旋于敌人头上无人机侦察获得目标数据,然后迅速向暴露出来的火力点发射杀伤爆破榴弹,在历次作战中,巴陆军将这套压制对手反坦克导弹的火力支援,演练得较为成熟。

帕斯阿德指挥部里,地图上对方的蓝色小旗子,一直在不断地推进,他的部队总是不怎么抵抗,就很痛快地放弃阵地,有时候撤退的速度还快过敌人的进攻速度。

陆军元帅背着手在忙碌的指挥部人员旁边走来走去,显得有些急躁。他心里想,如果有一些标枪导弹,情况会好得多,即使训练上一个星期,也差不多可以上阵了,而这些需要通过光学瞄准目测跟踪,还拖着导线的导弹,确实不适合目不识丁的士兵在半个月内掌握。

他犹豫着是否要将炮兵投入反击,如果再迟疑的话,第一道防线将在入夜后被局部突破,明天或许就将全线不保。奇怪的是新德里的东西两侧很安静,敌人似乎无意从那里发起牵制性的攻击。他部署在哪里的部队,没有发现特别的迹象。

他提醒自己,绝不能这么轻率作出结论,面对目前的战场形势不明朗,决不能坐等美国人的情报。他命令驻扎萨福得琼机场的无人机中队,同时发射12架无人机,东西北三个方向的敌人是否有什么异动,随后下令藏在红堡附近的龙卷风火箭炮做好开火准备,一旦无人机的侦察有什么结果,他好作出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