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4 技术代差(第2/3页)

一方面是天线以及外罩在炮塔顶部占据了一席之地,多少挡住了周视仪的一部分视野;而另一方面,是其探测距离很短,对空探测距离,多数情况下不如直升机能够发现/开火的距离。其对地面搜索能力更糟,受坦克高度以及地面杂波干扰的制约,在起伏地带远比其他光学手段看的近,白天几乎和炮塔上使用肉眼观察的车长看的更近些。不过它倒是有一些独特的优点,94ghZ毫米波可以很好地穿透烟雾,无论在白昼还是黑夜,都很善于发现那些借助战场烟雾,偷偷靠近的目标,其成像能力,对静止目标和慢行目标,还有些识别问题,需要车长凭借经验来判断,但是移动速度稍快的目标,很容易被雷达发现,探测距离大约为热像仪极限探测能力的六七成,并且可以与夜视仪联合使用,在炮手稳像瞄准视野内生成目标指示标志。

贺凡摆弄着眼前的设备,显然不是每一个坦克手都能迅速掌握这种高级东西的,作为主动防御的一部分,毫米波雷达的作用当然很简单,只需要设定在开启上即可,但是将其搜索目标能力与光学设备结合使用,就得靠一些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行,所以贺凡认为,那个所谓的天才亚希尼,最合适玩96式坦克。

雷达在窄视场成像中,利用25毫弧波束扫描前方15°范围,由于地面杂波干扰,探测一开始并不顺利,他让驾驶员调整了车辆位置,并重置了功率,这个东西不太费电,也不似激光设备那样必须不停地停下来冷却。

显示器上开始有了一些发现,一个个提示移动目标位置的方框,开始显现,并移动起来,贺凡喜出望外,并一拍大腿。他在山地坦克里呆久了,除了信息化优势,一直没有什么传感器优势可以依仗,现在好了,优势出现了。

发现了烟雾后面大量的移动目标,他提醒炮手可以着手跟踪,然后将通讯调整到外部,提醒各车组在尽量平整的地面上,使用新式设备来探测敌人。

在这套系统中,目标以方框形式显示,这些指示标志投射到炮长瞄准仪视野内,大致可以了解到目标的几何尺寸,可以精确测量到距离和角速度。较之通常的,利用瞄准线稳定跟踪,弹道计算机采样炮塔转速测量角速度的方式,精确度高一个数量级,测距精度不输激光,只是目标显示比较抽象,这一点不利于瞄准。更有趣的是,世界上应该还没有一种坦克,可以感知到这种主动探测设备,当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只是坦克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对抗需求罢了,至少贺凡从对手保持运速的运动特征看,对方应该是没有察觉的正在被跟踪,否则应该在第一时间鸡飞狗跳起来。

这一次,中国坦克终于将一项成熟技术,首先推上了实战战场,几乎是开创性的尝试;虽然早在40年前,美国陆军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探索,并且研制出了STaRTlE火控系统,但是最终,鉴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放弃了。

“探测到的目标群距离在1900米左右。再等等,移动速度不快,也许是挑战者。”

“明白。”

2000米差不多就是这种设备能够透过地面杂波,探测出卡车或者坦克尺寸运动目标的最远距离,差不多已经可以开火了,不过贺凡毕竟是个小心的人,他希望将优势发挥到极限,第一次利用新技术可不要搞砸了。

敌人炮兵正在不断延伸射击,在敌人通过区域的前方,使劲发射烟雾弹,并不知道,实际上是在帮倒忙;他们以为可以凭借烟和黑夜,雾缩小双方技术差距,不过现在,差距反而更大了,敌人仅仅通过夜视设备,可能看到贺凡的距离,保守估计也在400米以内,所以他一点儿都不着急,以往坦克战中那种担心首发不中,反受其制的焦虑;那种让人心里发毛,手心出汗的战前紧张感,消减无踪了;坦克兵心中唯一担心在于,不确定在完全看不见对手的情况下,能否单单依靠雷达指示击中目标?

“黄河,敌人已经出动,就在机场东侧4公里处,我需要你的无人机连续出动,侦察在敌人侦察后方丛林地带的浅纵深内的防空火力和自行迫击炮,然后用你的火力将其压制住。”

“黄河明白。林总提醒你部,不要深入追击。”

“明白。”

贺凡耐心地等待着目标靠近到800米范围内,然后采用125毫米火炮痛揍他们,在指挥仪的夜视通道里,背景只是白茫茫的一片,但是有一个个移动的方框的存在,每个方框上跳动的数字显示着他们的远近,唯一的遗憾是,他还无法获知这次斯潘加出动了什么坦克过来送死,由于敌人也是顶着烟雾用低速推进,所以从速度上显然无法判别出类型。

外面的炮声越来越近,贺凡希望无人机应该可以很快发现这些讨厌的炮兵,林淮生在后面部署了120门(辆)远程榴弹炮,正在等着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