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棹每随潮上下(第5/6页)

“此去路途遥远,彼处还有战乱。”公孙珣愈发感慨。“请满饮此杯,以作践行……”

旨意都接了,杨彪也是无奈中夹着一丝昏昏然,居然没听出对方话里的暗示,便在在座其余公卿的目瞪口呆中接过公孙珣亲自递来的酒水,然后一饮而尽。

饮罢,杨文先递还酒杯,又稀里糊涂扶着节杖坐了回去。

而公孙珣接过空樽,转身让贾逵继续满上之后,却忽然回头变色:“既已受命,又已践行,杨公怎么还在此处?”

杨彪大汗淋漓,本能想要说话,却又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公孙珣把话说这么透彻,已经算是先礼后兵了,既如此他又何必自找麻烦呢?

或者说,毕竟是董卓过滤后活下来的人,他又怎么会在合法手续都在的情况下,为了保全一点什么中枢权力而跟拥有绝对军权的公孙珣发生真正的根本利益冲突呢?

于是乎,无奈之下,其人一声感慨,自言不辱使命,然后便抱着节杖当场告辞……随即,自然有甲士护送其人连家都不能回,直接过长安而不入,往武关而去。而到了武关,杨文先复又惊讶发现等在这里的副史居然是自己堂弟,算是天子近臣的谒者仆射杨众,那就更不必多言了。

话说,公孙珣这种不屑于做遮掩的人,既然要清洗,又如何会只扫表面呢?

“黄公,请接旨意与节杖。”公孙珣捧着满杯,然后示意钟繇继续宣旨。

鈡元常大汗淋漓,转身去帷幕后又取了一份圣旨和节杖,而旨意下来,乃是让黄琬持节出使荆州、并从荆州转益州,去专门调查荆州刺史刘表状告益州牧刘焉图谋不轨之事……并做调解。

这个任命同样合情合理,黄琬本人是荆州大族,又是刘焉表兄,正如二袁不会剁了自己亲姐夫一般,黄琬在这两个地方同样不会有任何危险。

旨意既下,节杖既受,公孙珣又是一杯酒水亲自奉上,便让这位同样在中枢影响力巨大的光禄大夫直接走人了。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益州的问题上,公孙珣依旧保持了足够的理性和克制,作为副使的,居然是刘焉次子,治书御史刘诞。

接下来一位乃是皇甫嵩,其人倒也没有受节杖,而是直接任命了一个新职务——凉州刺史。

平心而论,这同样是一个让人无话可说,甚至合情合理的位置,凉州刺史只能管到半个郡,同时兼有调解、监视、安抚凉州军阀的责任,以皇甫嵩在凉州的威望去出任此职,正是人尽其用。

当然,其人既然就此滚到凉州,也就再没法子用自己于三辅的威望影响什么旧部、立什么山头了,公孙珣对关西兵的掌握自然会进一步加深。

同样的流程,众目睽睽之下,一道圣旨,一杯水酒,然后连家都不能回,便直接赴任去了。

下一位是性格刚硬至极,且掌握长安城一定防卫力量的城门校尉朱儁朱公伟。

他的任命是出使交州,调解士燮和朱符的矛盾……朱符是交州刺史,却横征暴敛,很不得人心,而士燮是交州本地唯一大世族,深得人望,两家在交州闹得很开心,并不比这大汉朝什么别的地方安生。

而这个任命也是很有道理的,朱儁是扬州人,又曾经成功讨伐过交州叛乱,而尤其是这个横征暴敛的朱符,乃是他朱公伟的亲儿子,这也算是某种秉公不避亲了,将来说出去说不定是个美事。

朱公伟跪地接旨,受了节杖,然后复又接过公孙珣的酒水,一时摇头:“我教子无方,这个任命我无话可说,也一定会尽力而为,但是卫将军,我们都走了……望你好自为之,不要忘了未央宫前扶危定乱的气势!”

言罢,其人倒是主动一饮而尽,然后重重将空樽交回到公孙珣手里,竟是转身便走。

朱儁之后,居然是吕布。

话说,虽然公孙珣早知道吕布此人空有一身无双武艺,兼有飞将之能,可眼光、道德水平、个人欲望控制,最多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样子,所以理性上并没有任何期待……可理性归理性,感性归感性,贾文和居然需要支开他吕奉先才能献关,公孙珣虽然不说什么、不问什么,又怎么会心里不膈应呢?

所以,借着这次机会,公孙珣正式罢免了其人虎威将军的名号,改任为大鸿胪……乃是剥夺兵权之余保全了其人脸面的意思。

猝然袭击之下,又没有任何政治支持,只是一个匹夫之雄的吕布惶惶然受了旨意,自然不必多言。

而接下来,眼见着仅有的四个政治威胁,一个军事威胁全部用圣旨安然无恙的摒除,公孙珣便开始坐回原处,大肆批发圣旨以提拔、任命、罢免、迁职……所谓排除异己,并全力掠夺中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