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清君侧(第2/3页)

刘丹一直缩在旁边不说话,直到见着刘乂这般举动,才赶紧避席伏地,然后一咬牙关,压低声音说:“殿下若求活命,唯有一计……”

“阿叔快说!”

可是刘乂不催还则罢了,这一催促,刘丹却又不禁犹豫,左右望望几名同僚重臣:“只恐诸公不肯……”

陈元达当即面色一沉,提高声音说:“既知我等不肯,还请公勿得再言!”

他是猜到刘丹想说啥了,其他人可还懵懂着,仍然附和刘乂,催刘丹快说。刘丹注目陈元达,一字一顿地问道:“若非如此,公可有为殿下全性命、固储位,且利国家之策否?”陈元达听问,双睛不禁一暗,抬起手来捂住耳朵:“利国还是乱国,我不知也,不敢与闻。”说着话站起身来,一溜小跑就躲出去了。

陈元达的意思很明确,他不赞成刘丹的谋划,认为是“乱国”之举,但除此之外,也确实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为刘乂“全性命、固储位”了,所以——你们想讨论就讨论吧,这事儿我绝不掺和!

等到陈元达走了,刘丹才长吸一口气,缓缓道出了他的谋划。其实很简单,刘丹想要依靠刘曜发动一场政变——“今唯命始安王暂弃长安,以兵马卫护殿下归京,旋以‘清君侧’为名,杀靳准、王沈等,并罢黜相国,唯此殿下性命、储位皆可得全,而国家始能转危为安!”

王延和范隆闻言,都不禁吓了一大跳,脱口而出:“此计能售否?”

刘丹详细解释说:“是否能售,只看二人。”竖起一枚手指来:“一是始安王。始安王素与相国不睦,欲其奉殿下而逐相国,易也;然欲使其回师平阳,一清君侧,则未必容易。前闻相国私许始安王割据雍州,而为雍王,殿下若欲说其相助,须更加赏才是。至于成功与否,臣亦不能逆睹……”

接着竖起第二枚手指来:“二是陛下。若始安王大军逼临,杀靳准、王沈等,举手之劳,然相国为陛下亲子,陛下岂忍废黜?除非陛前以刀剑相逼,使陛下退位,让与殿下,或起码使殿下监国,事乃可成——未知殿下可有此决心否?”

众人闻言,莫不大惊失色,可是等心情略略平复一些,再一细琢磨,貌似也只有这条道路可走了……

实话说刘乂这小年轻见识浅,胆子也小,此前一直在平阳被刘粲及其党羽逼迫,他蜷缩在角落里,连屁都不敢放一个。他的太师卢志、太傅崔玮、太保许遐都曾经暗中献策,要他找机会发动政变,夺取兵权,到时候就不怕刘粲兄弟了,但都被刘乂一口回绝。

在原本的历史上,最终刘乂就这样一步一步被逼到了墙角,再难容身,被废黜“皇太弟”之位,改封北部王,旋为靳准所杀。而且刘粲、靳准不仅“诛乂素所亲厚大臣及东宫官属数十人”,还“坑士众万五千余人,平阳街巷为之空”——胡汉之衰败,由此为始。

不过在这条时间线上,刘乂被逼得都朝着几名大臣磕头求救了,实在无路可走,心境绝地反弹,在刘丹、王延、范隆等人的反复规劝下,最终还是勉强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便请范隆写信去联络刘曜,并许事成之后,将雍、秦、凉三州都割给刘曜,封他为秦王。不过当日商议,除陈元达避席外,在座的并不仅仅刘丹等三名副将,还有一些更低一级的将领、属吏,这些人不是全都跟刘乂一条心的,更未必敢于对抗刘粲,所以消息很快就泄露了出去,并最终传入呼延晏耳中。

其实呼延晏跟随刘渊起兵,两朝老臣,他本人也很看不管阉宦弄权,刘粲和靳准等人胡作非为,心中颇有些同情刘乂。倘若刘乂仅仅想靠着刘曜的势力保住储位,呼延晏说不定还乐见其成,但刘丹的谋划太过惊世骇俗了,且正如陈元达所说“利国还是乱国,我不知也”,呼延晏又哪敢隐瞒这个消息?故此匆匆赶到偃师与刘粲会合,就把此事当面禀报了刘粲。

刘粲这一惊非同小可,急问呼延晏:“若真如此,我命休矣!呼延公可有教我?”

呼延晏说:“为今之计,当遣使抚慰皇太弟及始安王,明言绝无加害之意。大单于或当亲笔手书,立下誓约,若皇太弟心安,自归平阳,则无虞矣。”

刘粲心说老东西你其实是偏向刘乂的吧?竟然要我去向刘乂认怂?此前刘乂认怂我照捶不误,焉知我认怂他刘乂就会收手呢?当下随口敷衍几句,转过脸就把兄弟几个全都秘密召集起来,跟他们商量。

可是商议来去,无法可想。刘粲已经把胡汉国禁军的主力都拉出来了,此刻平阳空虚,即便刘琨突然间又得到了拓拔鲜卑的增援——当然啦,那是不可能的,拓拔部还在远征辽西(其实已经败回来了,只是消息还没有传到)——都能直捣胡汉腹心之地,更何况刘曜近十万百战精兵呢?除非刘曜不肯相助刘乂谋逆,否则就几乎是无解之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