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娱乐与文化,接地气才有收视率

第1章 名士的朋友圈,最爱晒旅行|名胜

一、文人相轻倒是少见

在宋朝盘桓的这些日子里,您对有些事情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比如在宋朝做个文人,是一种让人尊敬的选择。宋朝文人的人生模式看起来有些矛盾,一方面积极进取,渴望走上仕途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一方面又追求自由、个性、旷达的境界。这似乎是单选题,但宋朝的文人把两者非常和谐地结合起来,纵观历史,无出其右者。因此,宋朝文人中,诞生了不少名士。他们寄情山水,留下篇篇文字精美而富有情怀的游记。他们的朋友圈,经常晒旅行的比比皆是。

文人士大夫在其位,便谋其政,得空的时候,也把山水之乐当作提高自身修为的手段。

落第文人,离开政治核心的士大夫,也能遨游山水,抒情言志,明性见理,同时不忘民生国事。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宋朝文人士大夫的信条,也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姜夔,就是宋朝名士典型的代表。他精通音乐,擅长鉴赏,工于诗词文,可谓多才多艺。但他命运多舛,年少丧父,四次科举均以失败告终。仕途不顺的姜夔四处游历,曾涉足扬州、江淮一带,后来又客居湖南。游历中,他结识了诗人萧德藻,因为情趣相投,遂成忘年之交。

萧德藻是福建人,进士出身,擅长作诗,与范成大、杨万里、陆游齐名。由于赏识姜夔的才华,他特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姜夔。萧德藻调任湖州时,姜夔也决定随行。途经杭州,萧德藻介绍姜夔认识了著名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对姜夔的诗词赞叹不已,说他“为文无所不工”,酷似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也和他结为忘年之交。之后杨万里还专门写信,把他推荐给范成大。范成大曾官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当时已经告病回老家苏州休养。他读了姜夔的诗词,也极为欣赏,认为姜夔高雅脱俗,翰墨人品就像魏晋时期的名士。

因为得到文坛大家的激赏,姜夔声名鹊起,此后寓居湖州达十多年。湖州弁山风景优美,他曾居住在弁山苕溪的白石洞天,朋友潘德久于是称他为“白石道人”。姜夔为人潇洒不羁,以陆龟蒙自许。当时的名流士大夫都争相与他结交。连大学者朱熹也对他青眼相加,不但喜欢他的文章,还佩服他深通礼乐。著名词人辛弃疾对他的词也深为叹服,曾和他填词互相酬唱。

在湖州居住期间,姜夔仍旧时时四处游历,往来于苏州、杭州、合肥、金陵、南昌等地。大约39岁时,他在杭州结识了世家公子张鉴。张鉴是南宋大将张俊的曾孙,家境豪富。他对姜夔的才华很欣赏。因为姜夔屡试不中,张鉴曾经想出资为姜夔买官,但姜夔却不想用这种让人羞愧的方式进入仕途,婉言谢绝。

萧德藻归乡后,姜夔干脆移居到好友张鉴所在的杭州,并在杭州以布衣身份终老。张鉴是姜夔晚年最好的知己,两人友谊极深。姜夔自己说:“十年相处,情甚骨肉。”

咱们为什么给您说了这么多姜夔的身世经历?那是因为,从姜夔的一生中,您可以看到宋朝文人之间那种令人动容的情怀。您很少看到文人相轻,只要您有才华,无论您是什么身份,都会得到欣赏和相助。姜夔作为一名没有功名的文人,从他的作品中也看不到拍马溜须之词,甚至和前副宰相这样的人都平等以待。这种友谊也许就是宋朝的文人之间所特有的。就像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们是政治观点不同的对手,但从来没有影响到他们对彼此才华的认可和当对方窘困时付出的关心。

这是宋朝文人的一条主线,您不理解他们的胸襟,也就不能理解他们的为文。

也许是生活经历的影响,姜夔的文学作品,大多充满伤感气息。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忘记一个宋朝文人的家国情怀。在扬州游历时,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阙词,紧紧围绕“犹厌言兵”四字展开,描绘了战乱后扬州的凄凉景象,并与往日繁华对比,寄托了作者的哀思,揭露了金兵的暴行,格调高绝,韵味深长。

像姜夔这样,在游历山水名城中,依然不忘忧国之情的宋朝文人,举不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