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康熙怒了:软硬兼施扫除内忧外患(第4/8页)

玄烨在回京的路上,受到了福全派人送来的捷报。康熙立即让来人带给福全一份命令,让他务必乘胜全歼残敌,“勿留余孽”。可惜,康熙的命令尚未到达前线,噶尔丹已经在十万大军的包抄下安然离去。原因是——次日天亮,福全指挥仰攻乌兰布通山,噶尔丹凭险固守,双方相持不下。八月四日,噶尔丹派遣他的随营喇嘛前往福全大营,请求清军停止进攻,噶尔丹愿意休兵罢战。他保证不会逃走,也不会抢掠。这个举动很奇怪,明明是个缓兵之计,心地厚道、缺少兵机谋诈训练的福全不听其他将领的意见,竟然同意了这个请求,并发布书面文告,通令全军“暂止不击”。当日深夜,噶尔丹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下山扬长而去。走到刚噶诺尔——今日克什克腾旗西沙窝子时,噶尔丹迎面撞上了康熙调来堵截他的吉林、沈阳、科尔沁部一万多名骑兵。噶尔丹把福全发布的命令拿给他们看,他们莫名其妙,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结果,在这批生力军的眼皮底下,噶尔丹大摇大摆地走了。为了防止清军在后追击,他还在草原上放了一把大火。腾空的烈焰,遮断了追兵的来路。

就此,康熙精心策划、绵密布置、耗费无数军需钱粮和将士生命鲜血的一场大战役,就这样功败垂成。据说,玄烨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哭不止。从此以后,福全再也没有受到过政治和军事上的重用。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五月一日,在蒙古大草原小镇多伦诺尔,举行了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多伦会盟。“多伦诺尔”在蒙语里是七个小湖泊的意思。滦河的源头闪电河在这里划了一个优美的圆弧,环抱着这个美丽的塞外小城。这里距离北京约四百公里。康熙皇帝将在这里会见喀尔喀蒙古各大部落首领,共同规划未来。

喀尔喀蒙古,又叫漠北蒙古,主要由扎萨克图汗部、土谢图汗部和车臣汗部组成,在今天的外蒙古地区。这些部落之间,多年攻伐仇杀不已,在沙皇俄国和噶尔丹的逼迫下,先后南迁,投奔大清帝国,被康熙皇帝安置在内蒙古地区。如今,他们聚集到了多伦,希望能够在康熙皇帝的帮助下,恢复安详宁静的生活。

五月一日,康熙皇帝主持会盟,土谢图汗当众对自己挑起的争端做自我批评。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康熙皇帝领导下的大清帝国除强抚弱、扶危济困,深受这些部族的感戴。在他的号召下,内外蒙古王公们开展热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后来数日会盟中,康熙皇帝对于各大部落领袖人选做出安排,大家认为皇帝的决定十分公正,于是,在欢呼声中,康熙皇帝升座,接受内外蒙古所有王公、喇嘛近两千人的朝拜,并仿照内蒙古的模式,将外蒙古各部一体编旗,从此,外蒙古地区心悦诚服接受康熙皇帝的任命与领导,正式归入大清帝国版图。这是康熙皇帝为中华民族立下的一个伟大功勋。

会盟结束返回北京,经过各长城要塞时,康熙皇帝做出了永远不再修筑长城的决定。他认为,立国之本,在德不在险,如果国家政府不能造福人民,就是把长城修得高与天齐也没有用。这固然与世界早已走出了冷兵器时代有关,却也使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所有朝代加在一起,丝毫不用担心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侵袭的梦想,第一次成为现实。这个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从来没有实现过的梦想,如今实现在了康熙皇帝手中。生活在长城内外的中国人,的确应该为此向他表达自己的尊敬与感谢之情。

随后,康熙皇帝又要为噶尔丹费心了。

噶尔丹一路狂奔逃离乌兰布通之后,一口气跑到了科布多,就是今天的外蒙古吉尔格郎图。在那里,他当着康熙皇帝特使的面,在威灵佛面前发誓:“永远不再侵凌中华皇帝属下的喀尔喀与众生灵。”然后,请求皇帝上尊号,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康熙皇帝派人赏赐给他一千两白银,并归还了扣押在归化城即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支商队。冬天过后,就在康熙皇帝主持多伦会盟之际,这个浑蛋的噶尔丹则派遣使者前去向俄国沙皇求援。这一年,彼得大帝十九岁,两年前,在近卫军的帮助下,他一举将索菲亚公主关进了诺沃杰维奇女修道院,自己真正开始执掌沙皇的大权了。眼下,彼得大帝的兴趣正在从军事演习和施放焰火中,转向制造海船,他希望在波罗的海和黑海上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作为俄国沙皇,他也很愿意在遥远东方的邻国里,扶持一个自己的朋友。于是,彼得大帝先后多次派遣使者,对噶尔丹给予支持。于是,噶尔丹又活过来了。他杀死中央政府的官员,口气很大地向康熙皇帝索要他的仇人,要求皇帝把那些喀尔喀蒙古人遣返回他们的老家,并沿着当年逃跑回去的线路又一次开始了他的东进序曲——策反蒙古各部,并东向抢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