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袁崇焕炮轰皇太极(第6/8页)

大明天启七年、后金汗国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三四月间,出师朝鲜的大军凯旋之后,在沈阳举行的盛大庆功宴会上,皇太极方才得到情报,知道在对付朝鲜期间,袁崇焕修城筑堡、屯垦自给、选将练兵的计划进行得卓有成效,显然志不在小。事实上,袁崇焕所做的一切,已经对后金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皇太极很快决定,趁明军在凌锦地区立足未稳,立即准备出兵扫荡明军新近抢修的大、小凌河右屯和锦州,消除这一威胁。然后再趋宁远,为老努尔哈赤报一箭之仇。

就这样,从去年九月至今,袁崇焕利用和谈,总共为自己争取到了半年左右时间。而在这来之不易的半年里,帝国朝局已经又有变动——

如今的魏忠贤,已经从千岁进到九千岁,再进到九千九百岁;帝国省级官员中,他已经有了不止一个干儿子;那些有幸能够见到他的帝国官员,有人开始在他面前行三拜五叩首之礼,这是仅次于朝见皇帝时的大礼。

这时的袁崇焕可能自我感觉太好了,毕竟几个月以前,他还被视为帝国东北部的擎天一柱,而受到帝国官场和全国人民的景仰。他不知道,几个月之后的今天,全国人民已经在帝国官场的带领下不再景仰他,而是更加热烈地去景仰魏忠贤了;同时,他大约也实在太忙,顾不上了解为魏忠贤抢修生祠已经从省级城市,扩展到地市县级小城了,他没有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最后,他手中的军费可能的确有限,使他不敢在皇太极的眼皮底下,将这经费从城防设施中,抽调到那个太监的纪念堂上去。于是,魏忠贤和朝堂中的官员们,陆续开始不耐烦对他假以辞色了。在他们看来,天下国家是什么?除了自己手里的权力,其他的鸟都不是。什么国家柱石,什么有盖世之才且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士,只要不顺从他们,根本统统就是扯淡。

就在一切还没有来得及发作时,皇太极的兵马又一次逼到了袁崇焕的面前。没有人能够想到,宁锦之战,将成为皇太极戎马生涯中,指挥得最为窝囊的一次军事行动。

大明天启七年、后金汗国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五月六日,皇太极挟朝鲜战争得胜之师,于沈阳誓师出征,渡过辽河直薄辽西。

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挥军完成了对锦州的合围之势。为了围点打援,皇太极派遣一支部队,越过锦州,向西逼近宁远。然后,皇太极像以往努尔哈赤作战时一样,将一大批俘获的百姓和官兵驱赶到锦州城下,里面夹杂着准备混进城去里应外合的部队,总计约两千多人。谁知,锦州守城将士坚决不开城门,令皇太极的计划落空。皇太极只好派人对守城主将赵率教实行诱降,没有结果。于是,从西、北两个方向向锦州发起猛攻。

史书记载说,在明军炮火矢石之下,八旗将士伤亡甚众,然冒死冲击,坚不退却,并一度几乎攻破城西北角。战斗从辰时即早晨七八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戌时即晚上七八点钟。战斗结束后,锦州城下堆积着许多后金兵尸体,损失相当严重。当夜,这些尸体被他们的战友们拖到明军修城时的砖窑里焚化。皇太极则将部队后撤五里安营,并派人连夜赶回沈阳调取援兵。

第二天,八旗兵显然是被大炮炸怕了,远远地环城而行,却不敢靠近城池。皇太极连续三次派遣使者,试图劝说守城将领放弃抵抗。明军守将赵率教站在城头,回答说:“城可以攻,但不可以游说。”根本不让皇太极的使者进城。皇太极希望制造战机,引诱明军出城野战,明军不为所动,按照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一策,坚守不出。搞得皇太极极度郁闷,又毫无办法。

就这样,连续半个月,皇太极在锦州城下无计可施。

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留下部分疑兵继续围攻锦州,自己率军转攻宁远。当时,袁崇焕已经派出水师和陆军准备驰援锦州,在背后夹击后金军。见到后金军后,援兵退回宁远城下,收缩在城外护城壕堑的保护圈内,布置战车炮火。皇太极见此情形,知道不利于骑兵冲击,遂下令后撤,再一次企图引诱明军追赶,以便在旷野施展骑兵的威力。结果,锦州城里的明军不上当,宁远城下的明军也不上当。他们只是在城下静静地严阵以待。

最后,焦虑中的皇太极终于失去了镇定,下令发起攻击。当此时,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人全都认为明军离城太近,不适合硬攻。皇太极喊道:“去年皇考攻不下宁远,今天我又打不下锦州。现在要是连野战都不能打,我们八旗还有什么军威?”随后,怒吼着命身边的近卫军冲锋。史书记载说,各大小贝勒见此情形,“感到羞惭”,连铠甲都来不及披挂,便跟在后面,向宁远城下疾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