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功,讲机遇,也讲技术(第3/4页)

这哥儿俩心说,大人你太配合我们了。

梁中书这样安排是有道理的,毕竟,这两个胆小鬼不敢折磨卢俊义。当然,蔡福、蔡庆兄弟撒腿逃跑的精神,不是大名府的个别现象,他们实际上很有代表性。但“梁山这帮人不要命”的特征,梁中书已经从石秀这里领教过了。梁中书觉得,自己手下这帮人,都是遇强则弱,遇弱则强,所以他必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万一梁山发兵,如何是好?

正发愁呢,他接到了几十封梁山发来的恐吓信,内容如下:

梁山泊义士宋江,仰示大名府官吏:员外卢俊义者,天下豪杰之士,吾今启请上山,一同替天行道,如何妄徇奸贿,屈害善良!吾令石秀先来报知,不期反被擒捉。如是存得二人性命,献出淫妇奸夫,吾无多求;倘若故伤羽翼,屈坏股肱,便当拔寨兴师,同心雪恨!大兵到处,玉石俱焚!剿除奸诈,殄灭愚顽,天地咸扶,鬼神共佑!谈笑而来,鼓舞而去。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安分良民,清慎官吏,切勿惊惶,各安职业。谕众知悉。

这封信里有两个关键词:妄徇奸贿、剿除奸诈。别说是梁中书符合这两个关键词的特征,就是梁中书以下的各级干部,也难找出几个不符合的?从张孔目到蔡家兄弟,都是吃了原告吃被告的主儿。

遵纪守法,杀卢俊义重要,还是让卢俊义取保候审,保住自己的性命重要?当然是后者了。

所以梁中书看完恐吓信,已吓得面如土色,立刻找当地的行政“一把手”:王太守商量怎么办。

有事找王太守——上级,这招叫“找替死鬼”,在官场屡试不爽。

像梁中书这样的官员,遇到责任和困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怎么解决问题,而是怎么推卸责任,他认为,这才是官员的主要业务。

王太守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但恐吓信里说得清清楚楚,如果他主张杀了卢俊义和石秀,那不是跟梁山结仇结怨吗?他才不做这样尽职尽责的糊涂蛋呢。所以,他建议梁中书,先保住这两个人的性命,然后向上级通报情况,同时命令自己的兵马,加紧提防。

梁中书完全同意了王太守的想法,他,真的被石秀吓怕了。

石秀法场单身救卢俊义,表现得有勇有谋,如果不是石秀出马,这事也许就干不了这么漂亮了。

宋江为什么选择石秀来完成这个任务呢?

还要从石秀其人说起。

石秀出场,是因为帮助杨雄赶走了几个欺负他的绿林集团人士,杨雄为了报恩,做监狱长的他,和石秀结为兄弟。很快,他和杨雄的丈人开了一个猪肉铺,操刀卖肉。

石秀后来发现,杨雄这个哥们儿靠不住:第一,太软,自己身为大宋干部,还被绿林集团欺负;第二,惧内,娶了一个二婚的老婆,还怕得要死。

如果不是戴宗的出现,石秀也许就这么过下去了,总比自己砍柴度日要好得多。可是,戴宗的出现,给石秀同学燃起了新的希望,他找到下家——去梁山做头领。

石秀发现,潘巧云大嫂有红杏出墙的苗头,他乐了。

潘巧云:梁山著名的出轨女性之一,二婚,容貌靓丽,风姿绰约,爱憎分明。

我这样说,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潘巧云也是一个性情女子,她看上了和尚裴如海之后,就是在石秀面前,也不吝赞美:“晚间你只听他请佛念经,有这般好声音。”

很快,石秀告诉杨雄,要密切注意嫂子的感情状况,结果杨雄跟老婆一说,立刻又站在了老婆的立场上。

杨雄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听老婆一说,石秀不好,就是石秀不好。听石秀一说,老婆不好,就是老婆不好。

了解了杨雄的性格特征后,石秀找到了潘巧云和裴如海的通奸证据,并制造了一起杀人大案——结果了裴如海。

杨雄作为办案人员,很快再次和石秀邂逅,听石秀一分析,他觉得石秀说得有道理,而且石秀还好好鼓励了一下杨雄:我帮哥哥你做个爷们儿。

这对没有主见的杨雄,很有诱惑力,一直以来没有主见的杨雄,觉得人们不给他面子,瞧不起他,现在石秀兄弟要重塑他的个人形象,他表示非常欢迎。

于是,他们以烧香还愿为名,向潘巧云发出邀请。

潘巧云答应了,这颇有几分刚烈,她不是不知道,裴如海已经被杀,现在无缘无故,杨雄想让她去翠屏山,一定有问题。只不过,她很难想象,杨雄会对她下手,她低估了一个人——石秀。

潘巧云被杀,基本是按石秀的策划,借杨雄的手完成的。

在去翠屏山的路上,石秀和潘巧云对质,潘巧云承认了自己通奸的事实。这个时候,杨雄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石秀在场挑拨,杨雄很可能会放弃杀人的想法,因为他不知道后路在哪?可是,石秀步步紧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