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断增加的压力(第4/5页)

历史细节暂且不提。希特勒的上述简要理论极大地满足了急于寻找替罪羊的一伙人的需要(另外也为《我的奋斗》一书中最有名的第二章“民族与种族”的写作奠定了基础)。使希特勒提出的臆想性反犹太主义历史框架得到进一步强化巩固的另一个观点是:德国人是受害者。他不仅仅把他眼中的奸诈犹太人描绘成仇恨目标,最终也描绘成种族灭绝目标,还首次将犹太人说成是侵略者,是对德国人构成致命威胁的死敌。希特勒对那些全神贯注的听众反复宣讲这套理论,为后来提出的一种说辞奠定了基础——使德国民众相信是犹太人迫使他诉诸战争(1939年在议会发表的一次演讲中,希特勒提前谴责犹太人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认为是犹太人自己造成了即将临头的种族大灭绝。希特勒声称,如果“国际犹太人资本家”最终“使人类陷入另一场世界大战”,结果将会“灭绝欧洲的犹太种族”)。

20世纪20年代初期,有一天,希特勒同汉夫施丹格尔在看完那部大受欢迎的电影《弗里德里希王》(Fridericus Rex,内容是歌颂腓特烈大帝)后慢慢地往家走。当时希特勒说的一句话把汉夫施丹格尔惊得目瞪口呆,同时也预示了希特勒在未来会大开杀戒。希特勒说他特别喜欢影片中年老国王扬言要杀掉王太子的那个场景。希特勒表示,一位领导者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绝不应该心慈手软。希特勒在后来的岁月里一再重申这一立场。“想要成就大业必须要采取严厉措施。”希特勒一边走一边对汉夫施丹格尔这样说,“即使我们在莱茵兰地区的城市有几十个在烈火中化为灰烬又算得了什么?如果能确保德国的未来,就是死10万人也无所谓。”“我当时感到非常吃惊。”汉夫施丹格尔写道。23

希特勒的扩张主义者天赋也开始显露出来。他宣称,纳粹非常希望看到包括全部讲德语的奥地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波西米亚地区,特别是包括苏台德区在内的大德国的出现。他号召为德国民众争取更多的“土地和土壤”。这便是后来他制定的争取生存空间政策以及入侵俄罗斯的前兆。

希特勒在按着仓促的活动安排四处忙碌的同时,还特意抽出时间同汉夫施丹格尔一起驱车前往柏林,打算在短期内筹集资金。这次外出险些使希特勒极具破坏性的全盘扩张计划毁于一旦。汉夫施丹格尔开着一辆老旧的赛尔夫汽车,行驶到“红色萨克森州”莱比锡市附近时被共产党人设立的路障拦住了。希特勒早就以共产党人的大敌而著称。如果那些武装人员认出来眼前这位留着大胡须[3]的小个子男人就是希特勒的话,希特勒最终有可能被捕,或者结果更惨。但是汉夫施丹格尔反应机敏,很会演戏。他拥有美国公民和德国公民双重身份,当时亮出了美国护照,用德语“装出一种恶狠狠的说话语调”(他后来这样写道)。他自称是重要的国际商人,把一语不发坐在后排的同伴称为他的“我的人”(仆人)。最后那些共产党人挥手示意让他们接着往前开车。24

1923年中期,希特勒不怕对外界亮出他的反民主极端观点。在一次接受美国《世界报》(The World)采访时,希特勒明确表示:“民主体制简直就是个玩笑。……历史一直是有组织的少数人创造的,他们夺取权力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他在别处还写道:“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是当今议会体制不共戴天的仇敌。我们反对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提倡建立在领导者权威基础上的德国式民主。”25希特勒对《美国月刊》(American Monthly)发表评论说:“马克思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但却是犹太人的发明。任何健全的人绝不会是马克思主义者。”26

希特勒同执政势力之间的下一场较量发生在1923年5月1日,即传统的国际劳动节那天。希特勒与纳粹党得知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计划在劳动节那天举行大规模集会的消息后,决定对他们进行阻挠、袭击。希特勒手下的纳粹党徒从国防军的军火库中取出了武器(在军方的特别安排下早就藏匿在那里),然后在每年举行十月啤酒节的大型场地“特蕾泽草地”上集合待命。但纳粹党徒被迫同他们的左派对手们保持较远距离,并最终被国防军和警察包围起来。希特勒手下的纳粹党徒迫于无奈同其右翼盟友一道退下阵来,又将武器交回到国防军军械库。这是洛索和塞瑟尔取得的一次胜利,却是希特勒在舆论宣传方面遭到的一次惨败,也是希特勒在举行暴动前那几个月里遭到的唯一一次失败。为了治愈心理创伤,希特勒来到了位于奥地利附近的贝希特斯加登小镇,那里是他喜欢的阿尔卑斯山区的隐居休养之地。他在那里一连居住了数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