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特权集团(第2/5页)

哈勒辞职后,只有另外一位本党创始人德雷克斯勒横在希特勒与纳粹党最高领导的职位中间。在哈勒离开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希特勒终于坐在了那个位置上,尽管不无装腔作势与逢场作戏之举。希特勒非常反对同另外一个党派合并,在1921年7月他愤然离开领导层会议的会场,并在三天后提交了一份辞呈。德雷克斯勒和党内其他领导人在震惊之余意识到,他们要失去的不仅仅是本党最具吸引力的人物,而且还有他们的摇钱树。纳粹党大规模集会上的明星与吸引民众捐款捐物的重量级人物眼看就要脱离本党。仿佛为了更加高调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希特勒以自己的名义单独采取行动,几天之内在慕尼黑最大的室内场地——克朗马戏院,吸引了6000名热情听众。

希特勒的最后一张牌果然奏效。一周后,德雷克斯勒与本党其他领导人恳求希特勒重新回到纳粹党,对他让步,满足他“拥有独裁权力”,实行一人领导全党体制的极端要求。希特勒发动了一次内部政变,大获全胜。上述决定也标志着该党迈向元首制[1]的一次战略性转变。这种原封不动的领导制度后来一直在纳粹党内部以及整个第三帝国时期的纳粹德国贯彻实施。在这种领导体制下,元首讲过的话被视为第一重要,不可改变,绝对可靠。这样便消除了任何内部民主权力或集体负责的可能性。各种建议和提案并不总是能够得到讨论或争论,而是经常直接反映给希特勒,回馈之后便是定论,不可更改。发生在1921年夏季的这次权力交替标志着希特勒开始把纳粹党改造为元首党——元首一手遮天,说一不二的党。这也是迈向希特勒个人崇拜的第一步。单身未婚,专心致志,执着不移,胸怀自己的使命感,希特勒除了政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生活。

希特勒的领导才能主要体现在宣传鼓动方面,这方面的有关决策非常谨慎,极为出色。但是作为一位管理者,他表现得非常糟糕,随心所欲地在市内到处走动,经常忘记同别人的约会。闲暇时,他去自己喜爱的咖啡馆,喝两杯,或者到他新近收购的报纸《人民观察家报》(Völkischer Beobachter,原名《慕尼黑观察家报》,希特勒收购后改名为《人民观察家报》)编辑部看一看。希特勒“精力充沛,好像火山一样存储着巨大能量,你永远不可能不让他出现在大街上”,一位密友这样回忆说。8希特勒在他居住的简朴公寓里起得较晚,经常在上午11点一边剃须或一边往早餐面包上涂黄油,一边召开当天的第一次会议。“大家从来都站着研究问题,”早期纳粹党成员赫尔曼·埃塞尔回忆道,他后来成为《人民观察家报》的总编,“他从来不给客人端上咖啡或茶水。他用一把刀剃须,后来有钱了,买了一个单面刀片专用剃须刀。他在剃须时总是割破皮肤,有时到了晚上还在流血。这种事情大家都知道。”9

希特勒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他的思想观点不仅仅对那些被剥夺了选举权的工人阶级具有号召力,而且对于那些比蓝领工人高出一格,却担心自己地位下滑的小资产阶级民众也特别具有吸引力。此外,希特勒对于富有的保守人士,尤其是那些被一名观察者称为疯狂的“大街上的高等公民”的反犹太主义者也具有吸引力。10

除了演说平台和他掌控的党报之外,希特勒还着手打造一个真正的政治团体所拥有的其他重要外在标志。凭借对大众心理和激动人心的象征之物的精准把握,希特勒打造出以纳粹万字符、海量的旗帜和纳粹党制服为基础的本党标志性身份象征。万字符起初借鉴于印度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数百年来被各种宗教及其教派使用过。后来它又被极端日耳曼民族主义组织极北之地等种族主义团体改用为日耳曼民族至高无上的象征。经过仔细审察各种纸质草稿之后,希特勒亲自选定了纳粹党旗的三种颜色:红底色,白圆圈,正中央斜立着一个极为简洁的黑色万字符。同当时流行的各种复杂装饰的万字符相比,希特勒选择的极为简洁大胆的万字符图案无疑是广告天才的神来之笔。纳粹党旗具有强烈的号令装饰效果,即使在远处也易于辨认,必要时还能使人心生畏惧。希特勒这样解释他的选择结果:“红色代表作为纳粹运动基础的社会公正思想;白色代表民族主义信念;万字符象征着赋予我们的使命——为雅利安人的胜利而奋斗。”11另外,红底色也是对共产党人和社会民主党的一种狡诈挑衅,因为他们认为红色归他们所有。希特勒认为,通过误导一些左翼人士走进用鲜红颜色广而告之的集会会场,纳粹党人就能够“摧毁他们的立场,进而同这些人士展开对话”。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