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荒谬进行曲(第3/4页)

基督教世界自此彻底分裂为两个部分,拜占庭帝国陷入了迫在眉睫的危险境地。从此之后,西方的教会力量再也不会对东方提供任何援助,帝国被迫凭借日益匮乏的资源独自面对四面八方的敌人。

日益衰弱的帝国仍然拥有一支大军,但这支军队已经不再是整个地中海地区无可匹敌的强大力量。自从巴西尔二世逝世后,长年累月对军事力量的忽视已经大大降低了军队的重要性,帝国朝廷上下畏惧军事力量的崛起,因此尽全力削弱军队力量的扩张,甚至走出了极其愚蠢的一步——解散各地保卫边境的民兵组织。表面看来,帝国或许依然披着辉煌盛大的外衣,但事实上已经从内部开始腐烂空虚,敌人的轻轻一击便能将这脆弱不堪的空壳彻底粉碎。皇位也遭到权力日益扩张的贵族阶级的牢牢掌控,所有登上皇位的人都无法挽回帝国的颓势,拜占庭再也无力恢复自身的力量。

当帝国依然深陷于与天主教会的争端带来的危机之中时,一个新的强大敌人突然崛起,拜占庭的军事劣势显露无疑。土耳其塞尔柱王朝以突如其来的势头掌控了整个伊斯兰世界。塞尔柱人起初只是一个中亚地区的游牧部落,分布于伊朗及伊拉克,他们于1055年占领巴格达,取代了力量衰弱、濒临崩溃的阿拔斯王朝。在越过无人防御的拜占庭边境后,塞尔柱人长驱直入,于1057年彻底洗劫了前往亚美尼亚的沿路地区。他们既拥有游牧民族劫掠的天性和对丰美牧场的渴望,也拥有伊斯兰圣战者的勃勃野心,拜占庭帝国曾经遭遇的任何敌人都无法与他们同日而语。塞尔柱人的骑兵突袭部队快速推进,毫无预警,对方很难预知他们的位置,从而布置防御力量。拜占庭帝国疆域广大,很难四面兼顾,过去所遇到的也都是其他国家或军队的进攻,从未与边境地区飘忽不定、四处迁移的游牧民族发生过正面冲突。从任何方面来讲,士气低落、战斗力低下的帝国军队都很难做出太有效的抵抗。

皇帝罗曼努斯四世是一位颇具雄心的帝王,但缺乏杰出的军事天赋,当塞尔柱土耳其人如潮水般跨越边境,拥入帝国领土时,他打算在幼发拉底河一带将敌军击退。不幸的是,这次小小的胜利唤醒了帝国权贵统治阶级曾经的恐惧,他们担忧一位强大的皇帝将会下令限制他们的特权。次年,土耳其人卷土重来,占领了位于曼奇克特的一处小规模的亚美尼亚要塞,帝国朝廷对这位皇帝的支持开始日益变弱。

罗曼努斯四世对于逐渐白热化的紧张局势并未有丝毫察觉,他率领大军出发,决心要将土耳其人一劳永逸地永远赶出基督教世界的领土。公元1071年8月26日,两军正式交战,拜占庭历史上最为生死攸关的一战拉开了序幕。虽然帝国军队中有大部分不可靠的雇佣军选择了临阵变节,皇帝仍然率领军队将土耳其人逼退,但在这重要的时刻,他遭到了诡计多端的贵族阶级的背叛,他们选择了即刻撤退。击溃敌人的梦想就此破灭了,罗曼努斯四世被俘虏,塞尔柱首领阿尔普·阿尔斯兰将长靴踏在这位被俘皇帝的后颈,逼迫他亲吻脚下的土地。

皇帝所遭受的卑躬屈膝之辱被众多后世的拜占庭人认为是形势彻底崩溃的悲剧开端,但如果这件事昭示着最终的衰落,那么拜占庭自身才是一切不幸的罪魁祸首。这场战役本身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曼奇克特,土耳其苏丹曾经试图与拜占庭一方达成协议,然而一部分包藏祸心的贵族阶级拒绝了他的提议,最终成为帝国毁灭的始作俑者。这次战役之后,帝国的名望和人力都遭到了极大的损害,不过事态还有恢复的余地。正是贵族阶级的一系列行动导致拜占庭最终万劫不复。在从战场的败仗中仓皇败逃之后,贵族阶级在帝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动乱,拉开了内战的序幕,试图在这一片混乱中徒劳地攫取对风雨飘摇的帝国的掌控权。无数对帝国皇位抱有觊觎之心的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帝国的继承制度发生了严重的混乱,通常是某个人刚刚登上皇位,便被另一位抱有统治梦想的将领推翻。

帝国脆弱的外表如今彻底崩溃,随后边境地区便以骇人的速度陷落。在意大利,诺曼冒险家罗伯特·吉斯卡尔征服了巴里,结束了五个世纪以来拜占庭对这片古老土地的统治。在东方,土耳其人大批进入小亚细亚,但帝国将领们并未试图阻止他们,而是力图将他们变为雇佣兵为己所用,达到攫取权力的目的。这些不可靠的军队以令人咂舌的速度改变了立场,随之而来的饥荒导致大批军队肆意践踏农田、夺取粮食。十年之内,土耳其人已经扫荡了小亚细亚地区三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并且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反抗,帝国的大部分劳动力和粮食资源遭到了毁灭性掠夺。除了黑海和地中海沿岸的狭长土地,安纳托利亚被永久占领,帝国从此彻底丧失了所有长期统一复兴的希望。即使此时能够诞生一位强大的皇帝,也再没有任何人力或物力储备能够加以利用。帝国已经奄奄一息,更加糟糕的是,仍然有愚蠢之人为了这破碎残骸争斗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