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大风歌(三十八)反乎冤乎(第3/4页)

画外音:

关于韩信之死有观点认为,那是因为韩信谋反才招致被杀,而还有一派观点认为韩信没有谋反,当年蒯通穷尽天下的道理试图说服韩信,韩信都没有动心,那么现在他为什么谋反呢?所以他们认为韩信谋反是莫须有的罪名,是被冤枉的。那么他们有什么证据呢?

王立群:

下面我介绍另一派的观点,韩信没有谋反,这一派有什么证据呢?第一,策反陈豨不合情理,你说刘邦最信任的就是陈豨,陈豨去跟韩信道个别,韩信就把左右推开,就说我要跟你说番话,你将来去那个地方,他俩就开始商量谋反的事了,这可能吗?当陈豨是受刘邦信任的一个大将,去跟韩信道个别的时候,我要出差了,到外地去了,好长时间不能见面,陈豨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要谋反啊,人家没有表明态度要谋反,他怎么敢一见面就跟人家说谋反的事,这不是让人觉得太奇怪了吗?一个老同事来看你,你俩一商量马上就商量谋反,人家没说谋反你怎么敢这么轻言谋反啊?何况是韩信这么一个这么不受信任的人,这个不合理。

第二,谋反的时机不合情理,他手握精兵30万在齐王的位子上,两个人劝他谋反他不反,现在手中一个兵没有了,他要反了,这合乎情理吗?这个疑问呢后人传得非常广,唐代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许浑写了一首诗叫《韩信庙》,这个诗写得很漂亮:“朝言云梦暮南巡,已为功名少退身,尽握兵权犹不得,更将心计托何人”,这个诗写的就是我们刚才那个观点,怎么解释呢?“朝言云梦暮南巡”,就是早上说要去游云梦,晚上就决定就出发了,说明刘邦抓捕韩信的时候动作非常快,早上商量好晚上就启程,这叫“朝言云梦暮南巡”。第二句“已为功名少退身”,意思说韩信成就功名的时候他应该全身而退,他没有退,惹上麻烦了。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一个意思,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个观点,“尽握兵权犹不得”,手里掌握了30万大军的军权的时候你不反,“更将心计托何人”啊,手里边一兵一卒没有了你去跟人家商量谋反,你光杆司令一个去跟人家商量谋反啊?而且人家对方并没有说来找你谋反,人家来跟你告个别,你就跟人家商量谋反的事,这是许浑的诗。

第三,动用兵力不合情理,韩信谋反想动用什么兵力呢?把京城官府的奴隶解放出来,然后让他们武装起来去打,这个合理吗?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你是一个列侯,又不受信任,没有皇帝的诏书符节,那么这些官府的奴隶怎么会相信你,怎么会听你的呢?第二,就是他们听你相信你,这能集合出来多大一批乌合之众呢?你带着这么一批乌合之众去攻打皇后和太子的皇宫,和正规军去作战,你弄了一帮乌合之众去和正规军去作战,这能打赢吗?动用兵力不合情理。

第四,动手的条件不合情理,其实韩信动手的最好的一个条件就是刘邦出京,刘邦一离开京城韩信就可以动手了,结果刘邦离开京城了你不动手,还要和陈豨书信来往,陈豨在外地你在京城,你要派一个使者那个时候很不容易,不像今天发个电子邮件,打个手机,发个手机短信,当时要派人骑着马带着书信,这些信使万一在路上被刘邦截住呢?看到密件了那怎么办呢?他不怕走露消息吗?在京城谋反这种事情可以说这叫间不容发,怎么能够靠这种工具来传达一个命令呢?很不可靠。

第五,诛杀韩信的过程不合情理,韩信怎么被杀的呢?骗他入宫,骗到就绑起来,绑到就立即就杀,缺了什么?缺了审讯,最重要的是缺了查证。韩信不是和他的手下的人商量吗?那你把他手下的人抓起来审一审啊,谁主谋的?谁出的主意啊?他手下的同谋一个不抓,一个不审,一个不调查,韩信一进去就绑,绑起来拉出去就杀,有这么杀人的吗?像这样的杀人是谋反啊还是谋害啊?所以,不同意韩信谋反的提出来了五个方面的反驳的理由,说这不是韩信谋反,这是刘邦跟吕后两个人男女双打要杀韩信,所以这叫谋害,这不叫谋反。

画外音:

关于韩信有没有谋反,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两派的观点一直存在着分歧,那么在观点交锋和冲突中,哪一派的观点比较可信呢?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王立群老师的观点是什么呢?

王立群:

我来介绍一下双方交锋的时候怎么说的,第一,为什么找陈豨,我们不是说陈豨来向他辞行,他就跟他商量谋反了吗?他怎么说呢?陈豨第一受信任,第二手握重兵,一个深受信任手握重兵的将领你去赴任就得了,你临走之前干嘛非去找那个韩信去辞行呢?你明明知道韩信对皇帝那么不满你找他辞行,辞行的本身就说明你想和人家联手了嘛。而且陈豨受刘邦信任,韩信和他联手刘邦不会怀疑啊?韩信要是找彭越,要是找黥布,这些久经沙场、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已经被刘邦严密地盯着了,韩信一找他们那刘邦马上就知道了。所以找陈豨刚好符合情理,找一个刘邦最不容易怀疑的人最容易成功,这是反驳的第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