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大风歌(三十二)白登之围(第3/4页)

画外音:

白登之围是刘邦称帝六年以来发生的最为惊险的一次危机,面对强大的匈奴骑兵,刘邦的少数部队随时都有可能被歼灭,就在这命悬一线的危机关头,刘邦身边的一位重要谋臣站了出来献上了一计,这个人就是陈平。那么在白登之围的危机时刻,陈平献给刘邦的是怎样的计谋呢?

王立群:

陈平的计谋是什么计谋呢?据《史记》记载,说这个计谋的保密级别非常高,不解密,所以没有人知道陈平用的什么计谋。当然后来也有人为这一段做注释的时候讲了一点情况,说什么呢?实际上还是靠美女解围,怎么叫美女解围呢?前面我们说全是拆迁惹得祸,这个地方全靠美女解的围,是陈平跟刘邦说情况危急了。据说有好多种版本,有的版本说就画了一幅美女画,有的版本说没有画画,派人偷偷找到匈奴单于的夫人叫阏氏,跟阏氏说了,汉朝的皇帝已经被围住了,没有办法了,现在回国去搬美女了,美女就这个样,绝代美女,很快那个美女来了,汉朝皇帝就要献给单于,单于一看见美女那肯定不喜欢你了,你就完了。不如趁汉朝的美女没有来,你劝劝大王放个口子让皇帝出去。所以匈奴的阏氏收了那么重的礼,又听了陈平的使者说的这番话,为了保自己的地位就跟单于说了三条,第一,叫“两主不相困”,匈奴的单于,汉朝的皇帝,这算两个民族的两个头,互相之间不要搞得对方很难堪,叫两主不相困。第二,“得地不能久居”,你就是把汉朝的地占了你能在那儿住吗?人家是种粮食的,咱们的牲口到那儿没东西吃,咱们还得回到大草原上去,你占的地也没有用,这第二条。第三,“神灵庇护”,单于是有神灵庇护的,汉朝的皇帝也是有神灵庇护的,有神灵庇护的,谁也不能伤害谁。据说是阏氏给单于说了这三条,匈奴的单于怎么想呢?匈奴的单于有自己的算盘,他原来是跟韩王信的部下约好会和,然后一块儿打汉军,结果没有想到不知道什么原因,韩王信的部下没有来,负约了,所以匈奴的单于怀疑,韩王信的部下是不是跟汉朝的军队勾结起来了。与其那样不如放了他,最后下令网开一面,就把那个包围圈放了一个角。那天早上还天下着大雾,汉军的士兵出入匈奴的士兵都看不见,能见度非常低。然后呢,刘邦的人马从那一个角缓缓地退出来了。这个退还有一些细节,刘邦是想快马加鞭地跑,为他赶车那个太仆夏侯婴说,不能快,一快就显得咱们心虚了,慢慢走。这个时候刚好赶上那个大寒流,刘邦的士兵百分之二三十的人手指头都冻掉了。最后撤到平城撤出来,匈奴的骑兵也退了,刘邦算白登解了围。白登解围历来把它归功于陈平,大家都说是陈平立了功,其实根本原因不在这儿。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汉匈两家的关系决定的,汉打匈奴不在于灭掉匈奴,在于灭掉韩王信,打击帮助韩王信叛乱的匈奴。匈奴呢,也不想抓住汉朝的皇帝,抓皇帝没有用啊,你抓了刘邦,人家把刘邦的儿子立了,你抓了他儿子他还有儿子再立一个,这个没有用,匈奴的目的是我要你的人做我的奴隶,要你的财物补充我的供给。汉和匈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匈奴并不想把汉朝的皇帝怎么样,汉也没有力量把匈奴的单于怎么样,这才是根本的一个原因。刘邦打完败仗之后,立即把那个刘敬给释放了,封赏了这个刘敬。

画外音:

从白登之围中侥幸逃脱后,刘邦意识到刘敬具有过人的谋略和智慧,于是在一个重大国事问题上向他问计,结果刘敬想出一计,而这个计谋对大汉王朝影响深远,并且招来了后人非常的争议。那么刘敬献上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计谋呢?

王立群:

刘邦就向刘敬问计了,说我们怎么来解决和匈奴这个关系问题呢?刘敬就给他分析了,说现在这个情况下不能打,对付匈奴就两个办法,第一动武,动武咱们是刚打了这么多年,咱们士兵疲惫了,咱跟人家打不起。第二讲仁义,我听说这个冒顿单于是杀父代立,把他爹杀了代立了,和这么一个人你能跟他讲仁义吗?仁义也讲不通,只有一个办法,让他变成咱们的子孙就行了。刘敬就提了一个办法,他说不知道你愿不愿意这样做。刘邦说只要能行,能解决两家的矛盾问题怎么都行。刘敬说那可以,他说你派你到嫡长公主,他特意提出嫡,嫡长公主,那意思就是说你和吕后生的那个鲁元公主拿出来吧,送到匈奴那儿去嫁给匈奴的单于,匈奴单于一知道是你的亲女儿,而且是嫡出的女儿,肯定让她做阏氏,她要一做阏氏,那将来你闺女生的那个儿子,等老单于一死他就是新任的单于了,那新任的单于是你的什么啊?是你的外孙啊,将来你的外孙如果做了匈奴的单于,外孙还跟他外公打吗?我没听说天下有这样的事,两家的关系就可以和好了。刘邦一听说可以啊,就下决心要把鲁元公主嫁出去。吕后不干啊,吕后整天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刘邦就没招了。这吕后就讲了她的道理,“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我就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你为什么把我的女儿非要扔到匈奴去呢?死活不让。刘邦最后没辙,就找了一个宗室,刘姓宗室的女儿,这不知道找到谁家去了,把人家的女儿打扮打扮,以次充好说这就是我的女儿,嫁过去了。而且陪嫁了很多匈奴最喜欢的像茶叶啊,丝绸啊,这些好的东西送给匈奴了。派谁去呢?就派刘敬去了,这事就成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西汉初年的一个重要的民族政策叫和亲。这个和亲之策经历过高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一直到汉武帝才改变,经历了70多年的时间一直用和亲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