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大风歌(三十一)太上皇帝

画外音:

汉高帝六年刘邦大封诸侯王,其中包括四位刘姓诸侯王,而早在六年前,他在定陶登基称帝时就封吕雉为皇后,封了嫡子刘盈为太子,甚至连已故的母亲都给上了尊号。可以说刘邦对他身边的重要功臣和亲属一概没有忘记,唯独有一个人他迟迟没有考虑,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太公。刘邦和父亲之间曾经发生的几件蹊跷的事情,引得后人对两个人的关系议论纷纷。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刘邦一直不给他上尊号呢?刘邦跟父亲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呢?

王立群:

汉高帝六年,刘邦在大封29位列侯的同时,封了四个刘姓诸侯王,这刘姓诸侯王中间包括他的二哥,包括他的小弟,还有他大哥家的侄子,甚至于刘姓的亲戚都封了诸侯王。但是刘邦这一次的分封,在他们刘氏家族的亲人中间少了一个人,这个人刘邦没有封,这个人是谁呢?刘邦的父亲,那他该怎么处理他父亲的分封问题呢?其实在刘邦封四位同姓诸侯王的时候,包括他的亲戚刘贾都封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父亲该怎么处理。我们怎么说他没有意识到呢?就是刘邦分封完以后他就回到栎阳,栎阳就是今天的西安,回到栎阳以后,刘邦是每隔五天去朝拜一次他的父亲,每一次隔五天他准时准点地去看他父亲,这个时候刘邦的父亲史书中间的称呼叫太公,每隔五天去看一次太公。太公手下有一个管家,这个管家当时叫家令,这个家令就跟太公说了一番话,他说你的儿子是人主,你是人臣,古书历来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人间只有一个人主,你现在叫人主每隔五天来拜一次人臣,这就坏了规矩了,这么一来就把皇帝的权威给破坏了。然后太公的家令就详细地给太公说了一番,将来停几天皇上再来你怎么怎么做,教了一番。其实太公这个家令就是个导演,太公就成了演员了。到了第五天刘邦来看他父亲,刘邦一来,他父亲拿着一个扫帚倒着走,这是当时的一种重礼。刘邦一看他父亲对他行这么大的重礼,他惊呆了,他赶快就去搀扶他,搀扶他的父亲。然后他的父亲就说了,“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他说你是人主啊,你不能因为我把天下的法令搞混了吧,人主怎么能拜人臣呢?这个话其实是太公家令教给他的。这个话一说,刘邦很聪明,马上明白了两点,第一他爹说不出来这话,这么有水平的话他深知他爹说不出来,一定有一个大导演导了这场戏,他爹不过是群众演员。再一个他明白,他该给他爹加个尊号了。刘邦要尽孝道就每隔五天来看他一次,但是你来看又是人主看人臣,这个不行,他立即就明白两个道理。所以刘邦拜见他父亲完了以后,立即派人打听了一下,一打听果然不错,这个导演就是太公的家令。这个事足以说明,刘邦在封儿子、封兄弟、封侄子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他爹,没想到,他如果想到他早做了。

所以隔了几天,刘邦就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这个诏书写得很有名,这个诏书这样说的,说“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伦之极也”,这个话的意思是说什么呢?他说这个父子关系是天下最亲的一种关系,所以父亲有了天下一定要传给儿子,儿子有了天下一定要把功劳归功于父亲,这就是人与人关系的一个最高的准则,此人伦之极也。刘邦接着说,说天下大乱灾兵四起,在这个时候我披铠甲、执利器,奋斗了几年让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原话就是这个意思,说这一切我现在把天下安定下来,这不过是太公教导我的结果,其实他爹什么也没做。所以他说你们现在尊我皇帝了,那么太公没有尊号,从今天开始咱们给太公上个尊号,叫什么呢?“太上皇”,“太上”就是最上最高,从此刘邦的父亲就不再叫太公了,叫太上皇。这一年是高帝六年,这个老头就做了四年太上皇,到高帝十年刘邦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就成为太上皇了。但太上皇这个词可不是刘邦的发明,太上皇这个词在之前有人用过,谁用过呢?秦始皇,秦始皇在确定自己的名号以后,立即就下了一个命令,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庄襄王是秦始皇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所以这个太上皇的第一次用是秦始皇用的,而且秦始皇是用在他已故的父亲的身上,说白了就是那个死人叫太上皇。刘邦现在搬过来,活人叫太上皇。所以第一次的发明权其实是秦始皇,但是秦始皇这个用法后世影响并不大,他把已经故去的父王叫太上皇。刘邦这个用法后世影响很大。

画外音:

中国古人历来重视孝道,各朝代的君王们更是奉行以孝来治理天下,他们登基称帝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给父母上尊号,刘邦虽然最终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但这个举动毕竟姗姗来迟,那么对于如此重要的事情,刘邦是真的忘记了,还是故意为之?这里面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