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大风歌(二十七)谋圣受封(第4/5页)

这件事张良不知道,张良投奔刘邦比较晚,但是刘邦心里可清楚,所以张良就说,找一个你最恨而且全军将士都知道的那个人,先封他,两个条件,一个是你恨,再一个你恨这个人大家都知道,要是没有一个人知道那个也不行,一定要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你最恨的人,把他一封天下就稳定了,这件事张良做得很巧妙,应当说很有智慧。

画外音: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受封之后的张良,在正值事业巅峰的时候,竟然逐步淡出了朝政,有人认为张良是功成身退,以求自保,也有人认为张良退出朝政是万不得已,因为此时的他已经疾病缠身,那么张良淡出朝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他后来真的不理朝政了吗?

王立群:

张良受封以后,据史书记载,张良跟着刘邦定都关中以后,“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就是张良跟着刘邦到了长安以后,就逐步地淡出朝政,然后说自己有病,不吃粮食,练一种辟谷的功,就是练功养生,这件事情给张良留下来一个美名,四个字,叫功成不居,有了功劳了反而急流勇退了,后人对张良所有的表扬都脱不开这一点,一个说他有智慧,一个说他功成不居,这件事情其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张良真是功成不居吗?这里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意见认为张良是有病,他淡出朝政是为了养病。第二种意见说张良是明哲保身,淡出朝政是为了自保。这是两派意见,各说各的理,张良是不是有病啊,确实有病,有没有记载呢?有记载,比如《史记·留侯世家》有这么一段记载:“张良多病,未尝特将兵,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从楚汉战争开始,张良就经常害病,就在刘邦的身边病歪歪的病歪歪的,一直为刘邦出谋划策,没有单独去领过兵。《汉书》也有这样的记载,封侯以后张良干脆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就是张良确实是有病,而且《史记·留侯世家》中间写过这么一段话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其伟”就是当然这个“余”是司马谈还是司马迁也有争议,因为《史记》是经过了司马谈、司马迁两代人写成的。《史记》的作者说,我原来认为张良是个高大魁梧的一个男人,后来一看张良的画像,当时没有照片,看画像,说张良实际上长得可像一个美女,原话叫“妇人好女”,妇人就是个女人,好女就是个美女,张良长的样子就是个女人相,所以有的学者推测,张良如果长得像个美人,像个女人,肯定体质不太好,男人就像男人,男人长得像女人,说他体质不太好。

而后来还有两件事,一个是高祖十一年,刘邦带病去平定黥布叛乱的时候,张良抱病送行,他不能跟着去了,抱病送行,刘邦跟他说过两句话说:“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说子房先生虽然身体有病,希望你躺在床上指导着太子去处理朝政,“强卧傅太子”就是你卧在床上,你别忘了指导太子,那刘邦说这话什么意思?等于说承认张良有病,这是一条。

另一条记载是高帝十二年,刘邦临死之前,我们讲过这个事,吕后问了三问,第一萧相国死后谁继位,第二问曹相国死以后谁继位,第三问王陵、陈平死了以后谁继位,刘邦一一回答,说萧何死了以后曹参继任,曹参死了以后王陵、陈平继任,王陵、陈平死的事情,你不要再问了,你也管不了了,这个吕后跟刘邦的三问三答,非常有名,在刘邦的三答之中,提到了曹参,提到了王陵、陈平,甚至于连周勃都提到了,唯独没有提到谁?张良。这就有两种解释了。

第一,张良就不是干相国的料。第二,张良这时候病得很重,没办法给他安排去当相国的重任。说明在高祖十一年、十二年,张良确实病得很重,那张良的病,刘邦打天下的时候他都不病,等到刘邦一得天下,他就病得起不来了,真是如此吗?应该说张良确实有病,而且是跟着刘邦的时候就已经有病了,到高帝十一年、十二年病得很重了,那么张良不管那么多事除了有病以外,应当说还有两个因素:一个叫知足,张良是个很知足的人,他觉得自己凭着三寸之舌为帝王师,封万户侯,已经是人臣极矣,就是做臣子做到头,无非就是如此,张良很知足,就在这一点上张良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第二,自保,张良确实也有自保的思想,但这个思想并不是开始一入关就有的,而是逐渐产生的。司马光曾经有过一段评价,非常有名的一段评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间,认为人生必有死,这是个规律,谁不知道这样的道理,像张良这样聪明的人,他不知道生必有死呢,他怎么会跟着去求仙学道,希望能够长生呢?不可能的事情,张良只能是明哲保身,不可能是这样做的。所以司马光认为韩信族诛、萧何入狱,只有张良“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他认为张良是明哲保身,当然司马光这个话有他正确的一面,就是张良确有明哲保身的一面,但司马光的话不可全信任,因为当张良开始从第一线逐步退出的时候,韩信没有被杀,萧何还没有入狱,韩信被杀是后来陈豨叛乱的时候,萧何入狱那是更晚以后的事情,所以把这件事情,把萧何、韩信后来的遭遇提前说张良已经预料到了,这个不大可信。甚至于有些古代的诗人把张良和谁等同起来呢?和范蠡等同起来了,大家知道范蠡是功成引退的,把张良和范蠡等同起来了,不对,张良跟范蠡不是一类人,我们在这儿要纠正一下,张良和范蠡不是一类人,我读一段史书中间的原话,我们从这段原话中间看出来,张良其实还是做了很多事的,“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司马迁写这个原话,这段话中间讲什么意思呢?说张良曾经跟着刘邦去代地打过仗,说明他不是不管国家大事,而且说在萧何担任相国以后,张良和刘邦说了很多话,但这些话里有很多不关乎到国家大事,所以司马迁没有做记录,所以纵观张良的一生,他作为一个谋臣,在刘邦在世的时候,他始终在尽一个谋臣的职责,并不是完全不管,张良也跟韩信、彭越这些人不同,他不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他就是一个出谋划策的书生,他手中没有实权,他不会威胁到刘邦的政权,所以刘邦屠杀功臣,不会威胁到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