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盗陵毁陵之谜(第4/5页)

其二,章邯军不许。

对付周文军队的主力即是“郦山徒”,他们原本在郦山修秦始皇陵。这些人被特许参战,并发了武器,周文的军队即使想去盗掘秦始皇陵,恐怕也不能得逞。这批武装起来的“郦山徒”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一上手就打败了顺风顺水的周文大军。周文在西征的路上一直是凯歌高奏,从未遇到过真正顽强的抵抗。众多百姓的积极参军参战,使周文顺利攻入函谷关。但是,一进入关中,就遇到章邯率领的以“郦山徒”为主的军队,被打得喘不过气来。此时的周文哪还有精力去挖坟掘墓啊?胜败、生存成为周文的第一要务。所以,周文即使想盗坟掘墓,章邯大军也不允许。

再谈第二个问题,盗掘力量。

周文率部进入关中之时,确实有兵数十万。但是,章邯率领的由“郦山徒”武装起来的秦军很快就迎了上来。周文军队大败于秦军,可见周文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强。周文之所以顺利进军关中主要是沿途百姓大力拥护,各地秦军毫无战斗力所致。一旦遇到章邯,遇到章邯所率领的真正有战斗力的秦军,周文军队的弱点立即暴露出来了。所以,第一仗即大败,然后是一败涂地,直至最后兵败自杀。如果还有一点残存的希望,周文都不会走此绝路。

可见,周文最后是山穷水尽了。因此,进军关中立即遭遇新组建却有着强大战斗力的秦军的周文,根本不可能分兵去盗掘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修得高大坚固,岂是匆匆忙忙败逃关中的周文能够从容盗掘了的?等不到周文挖秦始皇陵,章邯已给周文挖好了墓。

除了项羽和“天下盗贼”之外,文献记载中还提到无名氏盗掘秦始皇陵一事。

比如唐代中期两位诗人鲍溶和白居易,他们都写下了关于盗掘秦始皇陵的诗篇:

鲍溶《经秦皇墓》诗日:

左岗青虬盘,

别为一天地。

山河一易姓,

哀哉送死厚,

右坂白虎踞。

下入三泉路。

万事随人去。

乃为弃复具,

谁识此中陵,

珠华翔青鸟,

白昼盗开陵,

死者不复知,

祖龙藏身处。

玉影耀白兔。

玄冬火焚树。

回看汉文墓。

其中,“山河一易姓,万事随人去。白昼盗开陵,玄冬火焚树”四句即指秦始皇陵被盗一事。但是,盗掘人是谁,诗篇中并未交代。

白居易在著名的“新乐府五十首”中的《草茫茫》(作者自注:惩厚葬也)一诗也谈到秦始皇陵被盗掘一事:

草茫茫,土苍苍。

苍苍茫茫在何处,

墓中下涸三重泉,

下流水银象江海,

别为天地于其间,

一朝盗掘坟陵破,

可怜宝玉归人间,

奢者狼藉俭者安,

凭君回首向南望,

骊山脚下秦皇墓。

当时自以为深固。

上缀珠光作乌兔。

拟将富贵随身去。

龙椁神堂三月火。

暂借泉中买身祸。

一凶一吉在眼前。

汉文葬在灞陵原。

白诗和上述鲍诗一样,“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到秦始皇陵被盗掘,至于盗掘人是谁,同样没有交代。

诗人作诗,不像学者考据,点到为止。

我认为,像鲍溶、自居易,作为诗人写诗,完全是抒其感慨,盗掘秦始皇陵的人是谁。我们姑且称之为无名氏吧。

二句只谈不会关注在项羽、“天下盗贼”、无名氏三种人之中,项羽盗掘说影响最大。

南宋朱熹的《纲鉴易知录》也说,“羽引兵西屠咸阳”,“掘始皇帝冢”。

由于班固、郦道元、朱熹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家,他们说的话自然跟风者甚多。所以,项羽盗掘秦始皇陵之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但是,依据上面我们的考察,项羽盗墓之说是不可信的。

与盗掘说并行的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毁陵说。

最早记录毁陵说的是《汉书·刘向传》。这条文献我们前文已经引述:

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成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

这条文献揭橥了一场有关秦始皇陵的毁陵事件。

刘向说,项羽烧了秦始皇陵的“宫室营宇”,去始皇陵的人都看见了始皇陵被盗的现场。后来又有放羊娃的羊走丢了,掉进了秦始皇陵,放羊娃为了寻找丢失的羊误人陵墓。放羊娃点火照明,意外失火,烧了地宫中的棺椁。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渭水》在前文所引的“项羽入关发之(指始皇陵),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之后,还有下面一句记载:“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郦道元说,项羽盗掘始皇陵之后,放羊娃为了找羊,又因点火取光而误烧了始皇陵的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