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盗陵毁陵之谜(第2/5页)

再说寻宝。

《项羽本纪》明确记载项羽在焚烧大秦帝国都城咸阳的宫殿之后,“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些“货宝”是什么?是大秦帝国宫廷中的宝物。秦始皇陵中确实埋藏了大量的,但是,大秦帝国宫殿中的宝物肯定大大多于秦始皇陵墓中的宝物。这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一是活人肯定不会将全部宝物埋在地下让死人受用;二是秦二世肯定不会将大秦帝国宫殿的所有宝物全部埋在地下。都埋进去了,秦二世还享受什么?

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从六国宫廷中获得的宝物太多了,包括金银财宝与绝色佳丽。这些宝物在秦王子婴投降之时并没有遭到损毁,最终被项羽洗掠一空,运到西楚国国都彭城。当然,刘邦也得到了一小部分宝物。项羽拥有了大秦帝国皇宫中的宝物,这已经使项羽基本上继承了大秦帝国宫廷的全部财富,他还有必要去盗掘秦始皇陵吗?

挖坟掘墓,一是费劲大,二是骂名大,三是收获未必多。所以,我认为项羽捞得已经够多的了,他犯不着挨千古之骂名,再去盗掘秦始皇陵。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据刘邦臭骂项羽的一面之词,就为项羽定下盗陵的罪状,我们尚需其他文献佐证。

这方面的传世文献有没有呢?

有。可惜都是有关项羽盗陵的记载。

《汉书·刘向传》记载了刘向讲的一段话:

及秦惠文、武、昭、严、襄五王,皆大作丘陇,多其瘗臧,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

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成见发掘。

刘向说,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五代国君都行厚葬,封土极高,最终都被后人盗掘。

这是刘向为谏阻汉成帝大修寝陵所上奏书中的一段话。刘向通过这段话告诫汉成帝大修陵寝、施行厚葬只能成为后世盗墓人盗掘的对象,远不如薄葬更安全。因为薄葬无珍宝,陵寝自然不会成为时人与后人争相盗掘的对象。为了劝谏汉成帝,刘向还列举了秦始皇陵被盗掘一事为例;并且,明确指出是项羽盗掘了秦始皇陵。

刘向的根据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刘向说此番话的意图,是为了阻止当今皇上厚葬,因此,这话也有夸大的可能。只有夸大其词,讲清楚厚葬的可怕后果,才能让汉成帝幡然悔悟,停止大修陵寝。

班固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汉书》是史学正宗,其记载应该非常可靠。但是,《汉书》可信不等于《汉书》中每一条文献都可信。

两汉之后,项羽盗掘秦始皇陵一事仍然被人不断复述。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渭水》记载:

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

《水经注》记载的可靠性非常之高,因此它才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名著。但是,这也不能保证《水经注》中每一条文献都准确无误。

就以此段记载为例,如果项羽真的挖掘了秦始皇陵,而且用三十万人搬运地宫中的宝物,三十天尚未搬完。这揆之常理,是不可能的。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少宝物,竟然要三十万人搬运三十天还不能搬完呢?

首先,三十万盗墓大军如何展开?秦始皇的地宫再大,也不可能动用三十万人同时去挖坟掘墓,如果真动用了三十万人力,怎么让这三十万人展开工作啊?即使让三十万人一个挨一个站着,什么也不干,也足以站满整个陵寝。

其次,即便秦始皇地宫的宝物再多,用三十万人去搬,那还用得了几天吗?怎么可能三十万人运了三十天还未能运完呢?

所以,郦道元的《水经注》的这条记载实在太离谱,完全不足采信。

以上我们分析了第一位被指责盗掘秦始皇陵的人——项羽,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认为项羽是个盗墓贼。

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个被指为盗掘秦始皇陵的人:天下盗贼。这一指责源自《论衡》一书。

《论衡·死伪》篇记载:“秦始皇葬于骊山,二世末,天下盗贼掘其墓。”

《论衡》是东汉大学者王充所撰。王充在这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名著中明确指出:秦二世末年,“天下盗贼”掘了秦始皇陵。王充的《论衡》讲了三点:一是秦始皇陵被盗掘;二是盗掘秦始皇陵的时间是秦二世末年;三是盗掘者是“天下盗贼”,即反秦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