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悲愤中挣扎(第14/15页)
道光皇帝在位长达三十年,仅次于康熙和乾隆的执政时间。他即位时,虽然踌躇满志,但在那个时节,令皇家骄傲的“康乾盛世”已经过去,令帝国无可奈何的衰败正在蔓延。在他在位的三十年间,大清帝国除了有来自海上的英国敌人之外,内部矛盾也已达到顶峰,而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国内矛盾的一个总爆发。甚至可以说,之所以“海上蛮夷”英吉利能打得大清帝国毫无还手之力,跟大清帝国内部出了问题是有绝对紧密的关系的。
道光皇帝自然不情愿大清帝国败给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签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南京条约》的签订,也开启了此后大清帝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先河、对外关系屈辱软弱的先河。大清帝国的最后一块面纱被撕开了,曾经还可以掩盖的衰败与腐朽的真相,第一次赤裸裸地展示在国人与西方列强的面前。
不过单论道光皇帝个人,这位勤政守常的皇帝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不仅想有所作为,而且力图除旧布新,在其执政的三十年里做了不少努力,其中一点便是敢于正视大清帝国存在的弊端。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道光皇帝是不可能认识到当时皇权制度已经开始走上末路的,我们也不能苛求他超越历史去认知事物。但是,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皇帝,他敢于正视大清帝国当时的弊病,并力图加以扭转是值得肯定的。
在即位后不久,道光皇帝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大清帝国已经处于弊病丛生的状态,而且日甚一日,几乎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而最大的弊端就是吏治的败坏,例如横征暴敛、虐取于民、官官相护、朋比为奸,正像《道光朝东华续录》中所形容的那样:“积弊相沿,挽回无术。”
因此,道光皇帝从即位伊始便勤于政事,以“虚心实行”四字自勉,在朝廷内提倡节俭,并整顿吏治、开源节流。即使在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皇帝作为国家最高决策者,也并没有被英国人的枪炮吓住,而是坚决主战、镇定指挥。虽然作为最高决策者,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皇帝要负首要责任,但也不能否认他尽力做到了力所能及的一切,甚至在战后针对军队存在的弊端,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是为后来洋务运动的萌芽。
道光皇帝的遗诏上有这样一段话,或许,这本身就可以作为对他比较中肯的评价:
自御极至今,凡批览亲奏,引对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
道光皇帝励精图治,想做个有道明君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话说回来,放眼当时的世界格局,显然这位勤政守常的帝王,并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当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已经在中华这个古老帝国的土地上肆意驰骋时,道光皇帝却还在为清除衰败帝国的沉疴痼疾而努力。即使他十分勤政,也只是着眼于帝王家业如何延续,而不是真正意义地在国家层面进行创新与改革。从个人素质来看,道光皇帝具有励精图治的美好愿望,但并不具备“图治”的才能。
道光皇帝和他的前辈们一样,自幼接受着系统严格的皇家教育,不可能脱离开中国几千年来建立在封建农业基础上的传统思想体系。自幼生长在深宫之内,他对外部的世界一无所知,更不可能着眼于世界大格局,从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以及思想中汲取养分,这就决定了他的“图治”只是在遵循封建旧制的范围内踱步,甚至仅仅是修补已经千疮百孔的皇权制度。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道光皇帝在思想上受到震动,但事实上纵观战后大清帝国各个领域,除了在军队方面有所改革之外,其他方面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虽然道光皇帝也被迫睁开眼,了解了正在变化着的世界,但是封建传统的思想使得他无法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认真去吸取西方世界有益的东西来改变大清帝国的现状。因此,大清帝国也就不可能跟上当时世界急速变化的节拍。从这个角度来看,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依然在沉睡。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道光皇帝在最后八年的执政生涯中,内心始终处于一种悲愤的状态,但他并没有将悲愤转化为动力,可以说是悲愤有余而振奋不足。除了依靠一些民间力量去继续对抗英国人之外,他没有自上而下地实施符合世界潮流发展的变革,甚至随着他精力的日渐衰弱,大清帝国的形势比战前更加不利,太平天国运动就是这种不利形势的最直接显现。
客观地说,道光皇帝是在大清帝国日益衰败的情况下登上帝位的,他想要挽救的是一个危机四伏、早已腐朽的封建制度,他的理想是守好爱新觉罗家族的“伟业”,但这份家业在当时已经被世界的滚滚洪流所裹挟,即将淘汰出局。道光皇帝的努力,只不过是为将要倒塌的皇权庙堂支上几根朽木,就像一个医术并不高明的大夫,想要挽回病入膏肓、生命垂危之人的生命一样,结果必然是无济于事的。道光皇帝悲剧的根源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