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悲愤中挣扎(第12/15页)

看得出来,民众的勇于反抗,以及徐广缙对英国人严词拒绝的态度,让道光皇帝很是欣慰。为了鼓励当地民众的这种反抗精神,道光皇帝下令进行懋赏,而且表示要“励急公向上之心,共享乐业安居之乐,第其劳勚,锡以光荣,毋稍屯膏,以慰朕意”。

在进城事件中,大清帝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英国人对不能进城一直耿耿于怀,就在道光皇帝下令嘉奖当地百姓数日后,文翰再一次写信给徐广缙,说大清皇帝未能履行英国人进城的承诺,已经让广州当地人非议,希望清政府能够考虑皇帝的颜面,再一次考虑英国人想要进入广州城的请求。

文翰的这封信虽然带有诛心之词,但已经不自觉地将姿态放低了,徐广缙却坚持不妥协,以两国刚刚恢复贸易为由,委婉拒绝了文翰。后来文翰又多次提出进城要求,清政府从皇帝到大臣甚至到普通百姓,全都团结一心坚决拒绝该要求,最终使得英国人放弃再提进城请求。这也让道光皇帝再次认识到,只要政府和民众团结一心,就算英国人武器再先进,也丝毫不能撼动大清帝国,正所谓“利不夺而势不移”。反进城斗争的胜利,也算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始终笼罩在道光皇帝头上的失败阴影中透出的一丝曙光,虽然这点光亮很快就会被黑暗吞噬。

7. 天国风云乍起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南京条约》又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可以说满洲自兴起到入主中原后的二百多年来,从未遭受过如此羞辱。然而自道光即位以来,大清帝国需要对付的并不仅仅是从海上而来的外夷,更有来自内部的敌人。外夷虽然羞辱了大清帝国,但并没有动摇大清的国本,而内部的敌人则在某种程度上给帝国带来了覆亡的危险,这种危险在帝国的高层统治者们看来,就是历朝历代都会发生的农民起义。

道光皇帝即位以来,大清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鸦片战争之前就有滇彝之乱、河南白莲教起义、台湾天地会起义等,幸好那时的大清帝国还有足够的能力去平定这些叛乱。但是,并不是每次都能那么幸运。就在大清帝国刚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渐渐缓过神来的时候,1851年4月,来自广西金田的一群人再次使大清帝国陷入恐慌与战乱之中,而这一次,他们给大清统治者们出的题,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难。

这群来自金田的农民,后来成立了一个名叫太平天国的组织。我们知道这群人的首领名叫洪秀全,然而根据很多史料的记载,洪秀全似乎只是太平天国的一个偶像,其早期具体的工作都是由杨秀清和冯云山等人去做。当然,“天国”本身这个名称,就来源于西方世界的基督教,因此洪秀全的偶像作用在太平天国的发展历程中绝不能低估,换句话说没有这个偶像的存在,太平天国或许早已分崩离析。

洪秀全其实是个失意者,在那个只有登科入仕才有出路的传统时代,洪秀全曾多次想通过科考走进仕途以求光宗耀祖,却屡试不中。道光十六年(1836),洪秀全又一次背起行囊,踏上了赶考之路,这一次虽和往常的结果一样,但他却在偶然中得到了一本叫作《劝世良言》的小册子。洪秀全从中看到了与他多年来接触的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文化,里边有关于天堂的描述,有基督教拜上帝,有关于耶稣的介绍,有反对偶像崇拜的教义……

据有关记载,转年洪秀全再次科考落第后,回到家便大病一场,甚至达到了昏迷的程度。昏迷中他到达了《劝世良言》所说的那个天堂,在那里他看到了上帝。或许是这次的“神游天堂”在洪秀全心底埋下了异样的种子,于是他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读了《劝世良言》,再联系曾经的“神游天堂”,洪秀全认为自己是“上帝的次子”,也就是“耶稣的兄弟”,之所以能神游天堂,是因为上帝赋予了他“提剑斩妖”的使命。

他由此放弃科考,走上了宣传宗教教义的道路。在此过程中,他逐渐发现,除了科举考试,原来还有另一条道路,同样可以让自己出人头地。

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月,洪秀全和一同担任过私塾先生的好友冯云山,一起离开家乡广东花县,辗转来到广西的贵县山区,在那里开始了他的布道生涯。让洪秀全没想到的是,仅仅几个月时间,他们便吸收了一百多名农民信徒。半年后为了更深地吸取教义的精髓,洪秀全回到家乡继续钻研教义,而冯云山则又转到广西桂平县的紫荆山区传道。

或许就是在那个时候,太平天国的传道、发展信徒工作实际上主要是由冯云山承担,洪秀全则是“天国理论”的支持者,他的偶像作用就是在那时开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