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朝遭受着冲击(第10/11页)
但是这一次洋人们显然低估了林则徐的魄力。在得到那些士绅带回来的消息后,林则徐勃然大怒,立即下令逮捕长期在广州进行鸦片走私、拒绝或敷衍交出鸦片并阻拦其他人交出鸦片的英国鸦片走私贩颠地。
颠地当时在广东是鸦片走私者的典型代表,时而公开对抗,时而虚与委蛇,林则徐决定首先拿他开刀,也是为了震慑那些洋烟贩,既是表明禁烟的决心,也是一种攻心策略。义律得到林则徐要逮捕颠地的消息后,立即从澳门驻地赶到广州,想要利用英国人的特权,保护颠地逃走。但是林则徐并没有给他机会,而是在获悉他的意图后宣布:因外商违抗禁烟法令,所有停泊在黄埔港内的外国商船先行封舱;所有受外国雇用的中国员工一律撤退,同时调派水师巡逻船封锁外国商馆。
封锁商馆等于切断了所有外商与外界的联系,这在义律看来实难接受。因为英国人坚持认为,林大人即使强制禁烟,也应该遵循法律追究那些对抗朝廷法令的当事者,而不应该波及无辜的“遵纪守法”的外商。
义律当时通过邓廷桢向林则徐施压,表示如果林则徐不撤销封锁商馆的命令,便会采取相应的行动,他还以英国国王的名义宣布对于“可能发生的后果不负责任”。义律要求林则徐上奏朝廷,发给他们离开广州的护照,这件事情就算画上个句号。林则徐认为发护照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关键的问题是,英国人对于禁烟问题以及如何处理颠地只字未提,这是明显的不平等,所以林则徐对义律的要求未予理睬。
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十日(1839年4月3日),义律看到林则徐态度坚决,不得不表示屈服,决定交出全部鸦片,共计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至此林则徐初战告捷。但他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在次日继续发布通告,让美国、荷兰、法国等国家交出停在零丁洋的船上、准备走私进入中国的全部鸦片。
林则徐当时除了奉命遵旨查办鸦片走私之外,心中更有压制多年来外国人在广东当地享有特权的想法。
清朝虽然对于海疆实行的是严防措施,但鸦片不断流入中国,使得洋人们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来在广州享有特权,这里边固然有洋人们不遵守大清帝国相关规定的原因,当然也有广州地方政府中那些从走私鸦片中获取利益的人庇护的原因。
久而久之,洋人们养成了习惯,认为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虽然清廷几十年来禁烟不断,但每一次洋人们都司空见惯,而清廷很多时候做得也是虎头蛇尾,所以洋人们在广州这片土地上俨然成了地头蛇。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林则徐下令逮捕颠地时,义律的反应会如此激烈,惯性的思维让他认为,自己才是广州这片土地的主人,林则徐反倒是个外来人。
林则徐虽然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广州,但经过他详细的了解,对洋人们在广州地盘所做的不法行为以及那嚣张的气焰已经了然于胸。禁绝鸦片是他此行所要完成的任务,打击洋人们嚣张的气焰也是此行的目的所在。
不过林则徐行事还是留有余地的,在美国领事馆将一千五百四十箱的鸦片由义律转交清廷后,为了补偿烟贩们缴烟后的损失以及奖励缴烟,林则徐奏准道光皇帝,凡交出一箱鸦片的,赏赐茶叶五斤;英国烟贩缴烟四分之一后,可以恢复中国雇员;缴烟一半后可酌情允许水上往来;上缴四分之三后,允许开舱贸易;等到缴烟完全结束,便恢复洋人们全部的贸易往来权利。
从广州当地禁烟的策略角度来看,到目前为止林则徐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保证了禁烟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在林则徐将广州禁烟的结果上奏道光皇帝后,也得到了皇帝陛下的高度认可。尤其是道光皇帝读到林则徐“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那誓死决绝的话语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或是出于感动,或是出于激动,道光皇帝在奏折上写下了“批揽及此,朕心深为感动,卿之忠君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
紧接着道光皇帝在奏折上又写下了这样的话:
“今鸦片猖獗,宜当众销毁,俾沿海共见共闻,咸知震詟。”
通俗点说,道光皇帝就是让林则徐当众销毁鸦片,震动一下洋人们那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让他们都知道大清帝国可不是那么好惹的。
然而,道光皇帝做出这样的指示,完全是一种感情用事的体现,他并不了解广州当地实际的禁烟情况,当然这其中也有林则徐的责任。
林则徐或许只向皇帝陛下呈报了禁烟的结果,没将广州禁烟的来龙去脉向皇帝陛下汇报,又或许只是一带而过的汇报,导致道光皇帝误认为林则徐在广州完全掌控了禁烟形势。事实上,从结果上来看,这个看法并不错。但从过程来看,林则徐也不是完全采取强硬的措施去打压洋人,不然的话也不会在事后给予烟贩们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