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大题目”下所谓“要紧文章”之内涵(第3/3页)

函中前两句明确透露了洪述祖和应夔丞收买《民强报》鼓吹其宪法主张的情形。所谓“宪法上之改革条件”,最主要的,就是“东电”所陈两纲。王、章二人接受了要求,并且很快就按洪、应的意思,于该报先登出半篇文字。故应夔丞在1月30日《制定宪法之必要》呈稿中,有“今将已刊之报先行粘呈备核”之语。而王、章二人则在文章只刊出半篇的情况下,要求应夔丞资助1500元,颇有敲诈之意。应夔丞接到王、章二人函后,批注了25字:“为国会事,已照拨八百元。此批。二年二月一日,即十二月廿六日。”此处“八百元”似为“七百元”之误,因王、章二人于2月1日收到款后,章佩乙曾于当天写信向应夔丞表示感谢,信中有“收到七百元正”之语。应夔丞于该信注有35字:“二年二月一日为国会宪法案,令其鼓吹两大纲,先贴羊〔洋〕千元,今先送七百元,余再补。夔泐。”[74]可知应夔丞总共打算给王、章1000元,而非1500百元。王、章二人对应夔丞先送700元并不满意,章佩乙紧接着又于2月2日致函应夔丞,提出还需要七八百元,并希望先付300元,函云:

夔公伟鉴:昨日承儩款,感感。惟区区七百元,撒手即空。今日已二十七矣,而百孔千疮,万难过去者,尚须七八百元之多。岁暮途穷,如老哥之热心慷慨者,能有几人?迫不得已,叩求援手。前晚所商之二百元万乞惠下,以济弟急。想老哥既维持于前,必能成全于后也。书到后即希宠锡三百元,将来《民强》之存在,皆为老哥所儩,弟等以全力办《民强》,即当以全力报答老哥也。如一时不便,弟当于晚间走领,藉聆大教。何时有暇,乞示知为祷。书不尽言,企盼而已。敬颂大安。制弟佩顿首。[75]

应夔丞于此函注有21字:“上海《民报》已照拨百元。二年二月三日饬员照送。夔泐。”“上海《民报》”即《民强报》,可知应夔丞并没有完全答应章佩乙的要求,仅于2月3日再给其送去100元,合前所送700元,总计送800元。

王博谦、章佩乙不仅得到了应夔丞的支持,也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在洪述祖于2月初回到北京向袁世凯呈递应夔丞所撰《制定宪法之必要》手折后,洪述祖复函应夔丞道:

夔弟足下:……手折递后,甚为欣悦,云足见老弟办事出力。对于《民强》,允月协五百,先发四个月,顷已电博谦来取矣,免汇兑张扬也。[76]

据此,收买《民强报》一事,直接得到了袁世凯在金钱上的秘密支持,而这显然是洪述祖为达“文字鼓吹”目的,“向中央说项”的结果。比起应夔丞,袁世凯出手大方了许多,一下子就允诺先资助《民强报》4个月,每月500元,共计2000元。为防走漏消息,洪述祖要王博谦亲自到北京取钱,而不是通过邮局汇兑。此后,洪述祖还有几封信谈及资助《民强报》事,如3月6日,洪述祖致应夔丞函又写道:“《民强》款必当竭力领取,惟望足下专一妥人来取(三等车所费无几),不便交汇矣。”[77]直到3月23日宋教仁被刺之后,洪述祖致应夔丞函仍有“王博谦处之款,拟携票面交”之语。[78]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王博谦、章佩乙这两位被袁世凯政府收买而背叛了宋教仁“政党内阁”主张的国民党人,在宋教仁被刺后,发起为宋教仁铸造铜像的聚资活动,一日之间就获得捐款万余元。[79]并且他们对应夔丞的批评毫不客气。《神州日报》为此发表讥评道:“《民强》为言论机关之一,彼虽自认为‘区区’者,顾何至乞怜于狗彘不食之应犯乎?既食其惠矣,则《民强》之得存在于今日,应(夔丞)实与有维持之力,而《民强》乃不能稍微回护,是可知公理所在,虽有言论机关之辅助,亦终至失其效力而已。此或应犯所计虑不及者也。或曰:《民强》非真为应犯机关者,特欲利用彼不义之金,预为宋先生铸造铜像之备耳。其然,岂其然乎?”[80]显然,评论撰者并不知道,给予《民强报》金钱支持的,并不只有应夔丞,袁世凯政府才是幕后主要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