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大西军入主云贵

崇祯年间,由于天灾人祸,乱民四起,海内鼎沸,各地农民起义军高达数百支。而这些起义军在与大明政府斗争及相互间的搏杀过后,最终胜出的两大势力就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阳建号称王;同年,张献忠也据武昌建政称大西王。

张献忠改武昌为天授府,改江夏为上江县,设六部和五军都督府,开科取士,招揽人才,委派地方官吏,小朝廷建得有模有样。

李自成对张献忠的做派极其不满,派人吓唬说:“老回回已降,曹革左皆死,行及汝矣。”

李自成兵强、张献忠兵弱,且明将左良玉的大军正在和张献忠交战,张献忠自知无法与李自成抗衡,于是弃武昌南下。

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九月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初,张献忠二十万大军攻岳州、取长沙、陷衡州、克永州、下袁州、袭吉安,连占吉水、永新、安福、泰和等县,迅速控制了湖南全部及湖北南部,广东、广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同期,李自成挥师东出,直取北京,大有取代明室之势。

为了避免与李自成在中原相逐,张献忠有多远走多远,移师四川。

进军四川的过程中,除了在夔州万县因大雨长江水涨,停留了较长时间外,接下来全程都顺风顺水。

大军连克梁山、忠州、涪州、泸州,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六月二十日占领川北重镇重庆。

万历帝的第四子瑞王朱常浩就是这时候被张献忠处死的。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七月初四日,张献忠兵分三路向四川首府成都挺进,八月初九日攻克成都。

张献忠进入成都,分兵四出,短短两个月,就控制了四川大部地区。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设置左右丞相、六部尚书等文武官员,四个养子全部封王,其中孙可望为平东王,刘文秀为抚南王,李定国为安西王,艾能奇为定北王。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十一月,清朝采用剿抚兼施的策略,一面以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进剿四川,一面派人下诏诱降张献忠,劝说他归顺清朝。诏书说:“张献忠前此扰乱,皆明朝之事”,对张献忠曾经的造反行为表示谅解,称“张献忠如审识天时,率众来归,自当优加擢叙,世世子孙,永享富贵”。最后,又语含威胁地说“倘迟延观望,不早迎降,大军既至,悔之无及”。

张献忠一概置之不理。

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朝改派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和吴三桂等统率满汉大军,全力向四川扑来。

为了北上陕西抗击清军,张献忠决定放弃成都。

行动前,他将自己的妻妾儿女一股脑杀尽,甚至连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幼子也不放过。

张献忠性情残暴,以杀人为乐,他身边的人见惯不怪,可这次杀妻斩子,也真大出众人意料。

然张献忠却有自己的一番说辞,他对孙可望说:“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为人所擒,汝终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这年七月,张献忠将四十万大军分成四部,由孙可望等四名养子分别率领,浩浩荡荡,直向陕西进发。

十一月底,在西充凤凰山,张献忠与清军隔太阳溪相遇,中箭身亡。

张献忠的死和李自成一样,都是因为脱离了大部队而遭遇了意外。

但与李自成死后大顺军的分裂不同,张献忠虽死,因为在死前已明确地指定了事业的继承者——孙可望,所以,在他死后,大西军仍然是一支完整的狼虎之师。

孙可望,本名可旺,小名旺儿,陕西米脂人,世代务农,是个标准的农家子弟。

孙可望自少英俊,会来事儿,机变百出,投身到张献忠军中,善解人意,很得张献忠喜爱,不久收为养子。

孙可望之外,张献忠还收有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三养子,但因孙可望年纪稍长,且略识诗书,故位在其余三人之上,军中咸以“大哥”相称。

孙可望治军严谨,遇事镇定,即使骤逢强敌,仍能率部坚立不动,敌畏称之为“一堵墙”。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张献忠兵袭南阳,负重伤,几欲死,是孙可望死护突围,这才从将张献忠从鬼门关上拽了回来。

所以,孙可望既是张献忠的养子,也是张献忠的再生父母。没有孙可望,张献忠做不成大西政权的事业。

敢战之外,孙可望的口才还特别棒。

张献忠全军被困于谷城,眼看就要坐以待毙。孙可望挺身而出,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和官军周旋,最后成功地实施了诈降计,为大西军的咸鱼翻身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