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唐鲁之争(第3/3页)

张岱为此摇头评价说:求贤若渴,纳谏如流,是帝王美德。但我们的鲁王在求贤和纳谏两项上,又做得太过了。鲁王每见一人,便倚为心膂;每闻一言,便信若蓍龟,实意虚心,全部允诺重用。但转眼,又不是这样的。见了第二个人就把第一个人弃若敝屣,听了第二句话就把第一句话视为冰炭。如此这般,虽招揽来许多人,但这许多人都能自始至终受到重用的。可叹归附朝廷的人虽多,鲁王也不过孤寡一人,樯橹一动,便散若浮萍;鲁王的朝廷,就是一张无柁之舟,随风漂荡,归属不定,怎么可以与之共图大事啊!

另外,在军事建设上,鲁监国又分不出主次,做出了许多本末倒置、大伤民心的事。

原本,鲁监国这个草头班子是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这些人发动民众搭起来的,鲁监国就应该把这些人当作元老级的功臣来看待,把他们的军队当成可以依赖的主要力量。可是,方国安、王之仁等人来了,鲁监国觉得方国安、王之仁两人的队伍是正规军,就反客为主,以方国安、王之仁等人为主,而以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等人为客,把这两支队伍划分为“正兵”和“义兵”,“正兵”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由财政发工资;“义兵”嘛,自力更生,自筹粮饷。

试想想,鲁监国政权仅据有浙东一地,田赋已被“正兵”搜刮一空,“义兵”又能到哪儿筹集到粮饷?浙东各处义师因为粮饷断绝,大多散去。

而“正兵”和“义兵”加在一起向百姓索饷,百姓负担沉重,苦不堪言,怨声四起。

鲁监国政权由此大失民心,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