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吴三桂“借虏平寇”始末(二)

李自成获悉吴三桂已经叛变,经过反复权衡,做了两手准备:其一,安抚好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命人以吴襄的名义写信,苦劝吴三桂回头是岸;其二,亲率大军开赴山海关,以武力制伏吴三桂。

这两个方案齐头并进、同时进行。

该年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与亲密战友刘宗敏一道,率六万大军开赴山海关。军队中还特别带领了攻陷北京城所捕获到的崇祯帝三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此外,还有晋王、秦王和吴襄等人。

李自成认为,只要有一丝和平的希望,就不应该放弃,武力乃是万不得已情况下的最坏打算。

他想,即使真走到了兵戎相见那一步,也应该在开战前由太子朱慈烺、吴三桂父吴襄等人出面,以君亲之义对吴三桂进行最后的规劝。

与李自成的颟顸和糊涂不同,清廷已经敏锐地觉察到入主中原的机会来了。

这种机会,简直是千载难逢。

松山大战后,明朝关外的军事力量已一蹶不振,清廷统治者的野心早就不满足于辽东一地了。

起初,他们听说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关内闹腾得这么欢,就想同李自成一起瓜分明帝国。

皇太极曾对臣下说:“在我看来,大明朝已经到了必亡之势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且看其国内,流寇内讧,土贼蜂起,有百万之众,有三四十万之众,攻城略地,难以遏止。原先,大明所恃的兵力不过祖大寿部及锦州、松山的辽东兵,还有洪承畴所领的各省援兵。这些军队,现在全部败亡在我手下,现在,即使又招募了新兵,但新兵只能充数,岂能拒战?大明的兵将,不但不能敌我,反而自行剽掠,自残人民,行贿朝臣,虚报战绩,冒领战功;朝臣喜欢弄奸进谗,遮蔽皇帝耳目,私纳贿赂,罚及无罪,赏及无功。从这种种看来,大明的必亡之势昭然在目。”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极病死,幼子福临即位,清廷实权落入皇太极之弟多尔衮手中。次年正月,多尔衮耳闻大顺军已占陕西全境,便派使者入陕北勾引李自成,写信称:“我大清有意和诸公一同协谋合力,并取中原,如果能统一了天下,就可以共享富贵了。”

彼时,李自成眼里根本就没有“鞑子”的位置,没搭理这茬。

阴谋落空的多尔衮还没有做出下一步反应,李自成已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以雷霆万钧之势杀入京师。

多尔衮惊愕之余,赶紧兴兵入关,火急火燎要赶在大明王朝败亡之前分上一杯羹。

清廷的元老级谋臣汉官范文程献言说:“李自成闯寇猖狂兴起,中原则惨遭涂炭,近日其又倾覆京师、逼死了崇祯帝。因此,他们就应该成为我国必讨之贼。虽然其拥众百万,横行无惮,但其有三条必败之道:一、逼死自己的国主,天怒人怨;二、刑辱缙绅、抢掠财货,士众愤怒;三、掠民资、淫人妇、烧人房屋,民众愤恨。具备了这三条必败之道,还骄纵不知,可一战而破。我国家上下同心,兵甲精锐,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向其兴师问罪,即可离间大明国的士大夫,拯救困苦中的大明百姓,所谓兵以义动,何愁大业不成!”

范文程老贼的眼光果然狠毒,他不但看出了李自成的农民军败亡的三个迹象,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此番入关,正好以“讨贼”为名,成就大业。

这大业,是什么大业?

四月四日,范文程又上了一份千言奏疏,将这所谓的大业明白无虞地规划给清廷决策层,云:“这是上天特意赏赐给摄政诸王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我私下认为,建功业而垂范天下就在此时,失去机会而贻悔将来者也在此时。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原百姓惨遭战乱荼毒至极,百姓都企求太平,渴望能够安居乐业,我军入关,即使会遇到一两个婴城自守的城池,但这些城池的军民,不过是为自己身家性命考虑,绝不是为大明王朝舍生效力。如今明朝已经病入膏肓,不可复治,河北数省,必属他人,其土地人民,不患其不得,患我既得而不能有。明朝的劲敌,只有我国与李自成流寇。现在关内的形势,就如秦失其鹿,楚汉相逐,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不是与明朝争天下,而是要与李自成流寇争天下。”

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廷统治集团读了这份奏疏,无不大受鼓舞,纷纷叫嚷着兴师入关。

由是,多尔衮下达动员令,国内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人一律从军,迅速征调、集结起约十二万兵马,于四月九日倾国而出。

清廷原拟进军路线是绕过坚城山海关,从蓟州、密云破边墙而入。四月十五日,大军行至翁后,意外地遇上了吴三桂派来求援的使者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