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吴三桂“借虏平寇”始末(一)

吴三桂,字长白,祖籍徽州(今安徽徽州),祖上先迁居高邮州(今江苏高邮),后又迁至辽东中后所。父亲吴襄,识文能武,尤善养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贩卖辽东马匹为生。后中武举进士,进入军界,并与辽东望族祖氏联姻,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妻,任祖大寿手下参将,累官至都指挥使,留镇宁远。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吴襄任锦州总兵官。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又以军功授为都督同知,荫一子锦衣百户世职(《庭闻录》卷一)。

从此,吴家子弟纷纷登上仕途,各居要职。

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和姨父裴国珍均为大凌河的军官,吴三桂年纪轻轻,也得以提为前锋右营参将。

吴三桂天资聪明,少练骑射,天天手不离箭,股不离鞍。稍长,任侠尚武,能骑马独闯山林,射杀猛兽。十四五岁时,又跟随名师练得一身好刀法,于十七岁参加武考,中武举,得在军中任职,开始了其风云激荡的军事生涯。

少年吴三桂长得很帅,五官精致,“瞻视顾盼,尊严若神”。可是,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鼻梁之上却多了一道长盈寸余的刀疤,平添了几许暴戾、狰狞之气。

这道刀疤源自在建昌城外的一场遭遇战。

该战,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万余后金骑兵团团围住,吴三桂匹马扬刀,拼死力战,于万军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将父亲胜利救出。

就在这次单骑闯阵的过程中,吴三桂的鼻梁上挨后金悍将的一刀。

因为挨了这一刀,吴三桂威名大振,既得“忠孝”之名,又以“勇而敢战”为时人所感服。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8年),吴三桂升为宁远团练总兵。同僚眼热得直发感慨,说:“儒门出将才,父子同为国家元帅,真可谓是千古奇迹!”

不过,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所主持的松山大战中,吴三桂置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师洪承畴于不顾,置数万大明将士的生死于不顾,临阵脱逃,做了个可耻的逃兵。

大明王朝屯驻在关外的兵力在松山大战中伤亡殆尽,崇祯帝痛惜人才,不追究吴三桂的死罪,予以宽大,责令其固守关外残土,戴罪立功。

这一宽大处理,让吴三桂感激涕零,在接下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坚定地站在明朝一边,赤胆忠心,与清军对抗。

吴三桂授提督职衔,守宁远坚城近两年。

因为舅父祖大寿和兄长吴三凤等人已经降清,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清廷不厌其烦地对吴三桂进行招降,却均以失败告终。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挥师直扑神京,崇祯帝迫于形势紧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勒令他放弃宁远,率部进关勤王。

如果吴三桂能像“己巳之变”中袁崇焕驰援北京一样,以精锐兼程疾驰,旬日当可抵达北京。

可是关外土地已经放弃,辽民携家带口,背井离乡一同入关,妇幼老少啼号,拥塞于道,每天行路不过五十里,这样,吴三桂才到关门,北京已经失陷了。

崇祯帝驾崩,入京勤王已经没有意义了,吴三桂该何去何从?

在吴三桂身后,清军已经尾随而来,关外地区全部陷落,退路已断;在吴三桂前面,入主神京的是号称百万的李自成大顺军,也已无路可去。

吴三桂只好屯兵于山海关,局促于关内永平府一隅之地,苦苦思索着未来的出路。

吴三桂所部和山海关总兵高第所部合兵一处,只有区区五万余人,且缺乏粮饷来源,是无法在清、顺两大势力之间发展为第三方势力的,以这时的形势论,他只能在降顺、降清之间做出选择。

吴三桂所部辽东官兵与清军仇杀多年,而与大顺军并没有多大怨仇,另外,社会上流传着一种“明亡顺兴”的声音,很多明臣都归附到大顺政权旗下。

所以,吴三桂萌生了降顺之意。

三月二十日,李自成派明朝降将唐通前来约降吴三桂。

唐通兵力远逊吴三桂,三月初投入大顺就得封为定西伯。唐通以身作则,在吴三桂面前大夸李自成够意思,鼓动吴三桂投降。

吴三桂由是做出了决定,宣布投降大顺政权。

吴三桂将山海关移交唐通守御,自己率部进京谒见李自成。

三月二十二日,军至永平(今河北卢龙县),吴三桂大张告示,云:“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

三月二十六日左右,抵达河北玉田县,神京已经在望,吴三桂却改变主意了。

原因是在永平西沙河驿,吴三桂遇到了从北京逃出的奴仆,得悉父亲吴襄已被捕。既而又得知自己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又名陈沅)被大顺军将领所掠,悲愤所致,怒发冲冠,仰天长啸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还有何面目活在天地间!”骤然回师,将刚刚接管了山海关军务的唐通部杀散,重新占据了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