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2/3页)

然而,当年汤武革命,真的是夏、商的气数已尽了吗?

未必。

“气数”本身是一个形而上的词语,看不见,摸不着,纯属胜利者为了粉饰自己的行为道德及为自己的行为提供合理、合法依据所创造出来的一个说法。

就拿明末的情况来说,李闯的大顺军虽然占据了大明帝国的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很大一片地盘,但这些地盘当中也仍然有相当多的地方还掌握在大明政府军的手里,淮河以南绝大多数地区仍然遍布大明旗帜,甚至可以说长江以南的全部地区都是大明政府的天下。

而且,崇祯即位以来,尽管北中国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战乱不断,灾难连连,但江南地区却一直比较平稳,农业、商业、手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积累丰厚,是明朝得以支撑的最大财赋地区,也是大明帝国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仅税收方面,江南就占全国税收的将近一半,财源滚滚,既富且庶。

更重要的是,明朝军队在江南地区还保有一百多万,其中的左良玉部数量有八十万之多,其余如高杰、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部,人数均有数万以上,此外,还有分布在东南沿海的郑芝龙水军、远在云南的沐氏所部少数民族士兵等。

既有财政上的保证,又有数量可观的军队,更有广大的地区人民作为后盾,在这个时候就认定大明王朝已经灭亡,多少有些说不通。

要不,您凭什么说大明帝国的气数已经尽了,李闯王的大顺军就“顺乎天而应乎人”了呢?

当然,如果李自成能得崇祯行禅让礼,像司马德文把帝位禅让给了宋武帝刘裕一样,则足可定义大明王朝已经正式死亡,而大顺立国,也就名正言顺了。

但纵观大明一朝,各代皇帝奉行的都是一种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的刚烈信念,要崇祯行禅让礼,只能是做梦!

既然崇祯不肯行禅让礼,那大明王朝的灭亡就必须以一种更加悲壮、更加惨烈的结局来收场。这种悲壮和惨烈,应该远超南宋的灭亡。

那么,南宋是怎么样覆亡的呢?

《宋史》的结论是:“张世杰死遂宋亡。”

注意,张世杰并非宋朝的皇帝,而是宋朝的一个大臣。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临安沦陷,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张世杰与另一大臣陆秀夫领宋朝宗室出逃。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元军大举进攻,张世杰率军抵抗,不敌,丞相陆秀夫背负八岁的幼帝昺跳海而死。

奉命死守帝都厓山的张世杰大哭道:“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复立一君,此君亦亡,这可如何是好!”不久,也壮烈殉国。

历史上就将“南宋灭亡”定于“厓山大战”之后,即1279年。

而现在的大明王朝还没到南宋流亡海上的地步,甚至比北宋灭亡、南宋建国时强得多。

北宋灭亡于“靖康之难”。

和西晋的“永嘉奇祸”相似,北宋的徽、钦二宗及众多的后宫嫔妃、凤子龙孙、王公大臣、士民近十万余人被女真人掳为奴隶,但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大难不死,南渡临安,又建立了南宋。

所以,即使大明王朝都城陷、宗庙隳、帝王死,但其仍然可能与晋、宋两朝一样,另外在南方开辟一片新天地,建立一个与原北京政治中心相对应的“南明”政权。

而且,与晋、宋两朝相比,大明王朝甚至更具有建立“南明”政权的优势。

首先,诚如前文所述,崇祯虽死,但帝国的大部分地区仍然掌握在大明官员手中。

其次,明朝自明成祖之后一直实行“两京制”,南京保有一整套完备的中央机构。虽然在北京政府正常运作时南京各府衙只是象征性的虚位部门,可它终归是一个有形的实体,不仅六部完整,还有一套都察院班底。说起来,南京既是吴、晋、宋、齐、梁、陈六朝古都,又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鼎江山的都城,虎踞龙盘,坐拥长江天险,且长江东延一直到江阴、南通,其入海口处,江面辽阔,宽有三十多里,自古便为南北天堑。长江之外,北方又有淮河可恃,若能凭临淮河,步步北推,自可扫清河朔。

所以,虽然北京都城已经失陷,但许许多多的明士大夫并不认为世界末日已至,大明王朝就此消亡,他们都纷纷南下,渡过淮河、长江,投向南京。

也就是说,大明王朝的历史还远没有结束。

事实上,崇祯之后,大明朝还出现了三位皇帝,是为“南明三帝”。

朝鲜学者成海应在《正统论》中称:“皇明虽残破,然弘光皇帝在南都,则正统在南都;隆武皇帝在福州,则正统在福州;永历皇帝在桂林、在缅甸,则正统在桂林、在缅甸,天下之正义也。永历皇帝崩,正统于是乎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