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公赐剑(第4/11页)

“公瑾此行,意在探关。荆州一直是他心头刺。现在,他又动了攻打荆州的心思。”鲁肃边说边用眼角的余光留意孙权的脸色,好让自己的话锋能随机应变。

“人家是大都督嘛,都督且大哉!自然随心所欲,已臻化境。”孙权的声音陡然冷峻了起来,笑容里也多了几分讥讽。

鲁肃赶紧道:“禀主公,公瑾此行虽然有些莽撞,但他是为东吴大业才只身赴险,不避斧钺……”

“这我也知道!”孙权嗔断他,脸上已经有三分难抑的怒色。

鲁肃也一下子窘迫起来,再次讷讷道:“既然主公什么都知道,在下就不知该说什么了。”

“子敬,我问你,谁是江东之主?”孙权却不愿放过他。

鲁肃一惊,忙低头凛然道:“主公!”

“可公瑾擅自前往荆州探关,如此冒失之举,百官竟无一人敢阻拦!如果有一天,公瑾不是擅自探关而是擅自出战,江东谁敢阻拦?谁能阻拦?”

孙权的声音越来越大,重复最后一句时已近咆哮。

鲁肃已是眼观鼻、鼻观心,即使再愚笨的人,也知道此刻能有的回应唯有沉默。

鲁肃虽沉默着,可脸上的每一缕表情又似乎都在替周瑜辩护,似乎在说“那怎么可能”。

孙权看他一眼,似乎一下子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冷笑道:“怎么就不可能?周大都督功高盖主,江东文武早就对他敬畏交加!”

“唉!”鲁肃唯有一声长叹,应和道,“主公果然什么都知道。”

孙权正要再说什么,一名侍者匆匆近前,往孙权所在的方位一个折腰,禀道:“禀主公,大都督进宫了。”

孙权的脸色微微一变。

“禀主公!”鲁肃忙道,“虽然公瑾不逊,但为大局计,主公还是迎他一下吧!”想了想,不待孙权回应,又小心翼翼地补充道,“哦,在下去替主公相迎。”

孙权叹了口气,脸上的表情渐渐和缓了下来。

“子敬啊,夹在我和公瑾当中,让你为难了!”孙权低声道。

鲁肃的脸也渐渐放松了下来,笑道:“遥想当年赤壁大战,我夹在公瑾和孔明当中,那个为难啊,几乎是生死两难。但是为难的结果又如何呢?东吴大获全胜,天下鼎立三分!”

孙权也不自觉地微笑了,眼睛一眨不眨地凝视鲁肃,感叹道:“厚道哇!古往今来,从来不缺聪明人,更不缺厚道人,独独子敬这样既聪明又厚道的人,实在是不多见啊!”

直到这时,鲁肃的笑才有了一点真实的意思,他的厚嘴唇咧着,右脸上的一颗痦子一阵抖动。

孙权笑完,想到马上就要见到周瑜,面色又不自觉地沉了下来。

“还是敢请主公亲自迎一下周公瑾。”鲁肃低下头,朝孙权拱手。

孙权却乍然变色,嗔道:“不!我病了。子敬你刚才亲眼看见,我病得厉害不是?告诉公瑾,不见!”

不待鲁肃反应过来,孙权已携着那把断为几截的残剑,转身往吴宫大堂的方向去了,只留下鲁肃一人怔在原地,仰望天空,发出一声长叹。

没有办法,鲁肃只有自己去迎大都督周瑜。

周瑜踏着向上的台阶,一眼看见站在吴宫阶下的鲁肃时,感觉像个闯了祸事等待惩罚的孩子,那眼神里带着焦虑不安,笑容既忧愁又关切。

周瑜昂首朝他走去,一面促狭地微笑着,一面远远地长揖道:“子敬是在迎客呢,还是在挡驾?”言罢,又装出一副害怕惶恐的样子,走到一边,垂手肃立。

不想平素忠厚可亲的鲁肃却不想玩笑,只将胖脸一板,对着他庄严道:“主公病了,谕百官——停政三日。”

周瑜微微一怔,脸上的笑容好像一下子被抹去似的。

“明白了……罪在周瑜!”他低语道。说完,低头想了想,又补充道:“子敬啊,那我更得面君请罪了。”

鲁肃叹了一口气,刚刚舒展的眉头又紧皱了起来,也低语道:“公瑾啊,恕我直言,我知道荆州是你心头一根刺。可你知道不知道,主公心头扎着两根刺,一是荆州,一是你!”

周瑜微笑了,英俊的脸上露出一缕天真的狡黠:“人君嘛,心头自然比臣下大两倍。”

鲁肃不觉哑然失笑,笑完又突然意识到什么似的向两边看看,两名甲士会意,退下回避了。见四面无人,鲁肃方低声问周瑜:“公瑾,荆州城防如何?”

“铜墙铁壁,固若金汤。关羽横刀向北,却注目于东。”周瑜目视鲁肃,简短地回答。

“注目于东……吴?”鲁肃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正是。”

“为何如此提防我们?孙刘两家是盟友哇,荆州可是我们借给刘备的。”

“那是主公失策,人家早将它视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