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长平之战(第3/9页)

两军全力对垒,表面看来是将士之间的搏杀,两军相遇勇者胜,两强相争智者赢。但两军之后,还得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撑,算起来是综合国力的比拼。赵国经过那个赵武灵王的改革,军力提升得很快,但这些年来,经济建设却没有取得什么重大收获。认真算起来,综合国力跟秦国并不在一个档次内。真的对决起来,秦国的赢面很大。

但要是双方都在那里僵持,赵国只守不攻,消耗就会低一点儿,而秦国的消耗会很大。

这一点范雎是很清楚的。

但范雎更清楚赵王的心态。赵王因为年轻,胆子还没有壮大起来,看到财力储备像被火烧着一样,一天比一天少,心里就会急起来。他一急,机会就会偏向秦国。

范雎在这一场大赌当中,他没有去考虑别的人,只把心思全放在赵王的身上。

于是,所有的阴谋诡计都以赵王为核心展开。

先是赵国的求和外交,让赵王失去外援,顺便让这个年轻的国家元首气爆了。而气爆了的结果就是生廉颇的气,天天派人去骂廉颇,三年了,你就不能打一个仗吗?

但廉颇很淡定,你可以骂,但本将军就是不出战。本将军宁可被骂,但不可打败仗。廉颇知道,这仗要是一败,赵国以后就没有出头之日了。

但赵王没有这个觉悟,而赵胜、蔺相如也没有这个觉悟,觉得廉将军只管在那里挂免战牌,却不考虑一下国家的承受能力。

于是,情节按照范雎的设计继续发展。

接下来,该让廉颇退出这次活动了。

其实赵王到了这时也想换人了,只是他没有想到合适的人选。

他没有合适的人选,范雎可以帮他找来。

范雎提供的人选就是那个著名的赵括。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这哥们儿从小就学习兵法,而且很勤奋,考起试来老师恨不得给他加一倍的分数。他曾经与他的老爸展开过军事方面的讨论,居然把老爸驳得当场无语。但他的老爸“不谓善”,说他只知道教材里的兵法,而没有真的本事。并做了一个预言,如果将来赵国一定要用他为将,后果会很严重。他的原话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奢讲这话的时候,范雎肯定不在现场,但他对赵括一定做过全面的摸底,对赵奢的这个评论也很清楚,于是,就决定向赵王隆重推荐赵括。

当然,并不亲自出面推荐,连一封推荐信也没有写,而是用了自己的方法。

这个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反间计。

绝对没有错,又是反间计。

这个计策看起来很简单,也很小儿科,但很容易成功。

这个计策的成本也很低,派几个人跑到赵国那里,到处散播谣言: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现在秦国最怕的是赵括,而不是廉颇那样的人。廉颇算什么?老得牙齿都没有几颗了,有什么好怕?廉颇再撑几天就会全面投降了。

如果这话让一个头脑冷静的人听到,是不会把它当话的,你再怎么造谣,也是无效。

可现在赵国的高层包括赵胜、蔺相如这些人都觉得廉颇真的没有用了。所以,这话还是有极大的杀伤力。

赵王在听到这话的第一时间,就立刻开会,宣布要免去廉颇前线大将的职务,让赵括过去担纲总指挥——要大胆任用年轻人嘛。

大家一听,原来我们还有赵括。这可是个当代最精通军事的人才啊。于是,都没有意见。

当然,还是有不同意见。

发表不同意见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蔺相如。

不过,你千万不要以为蔺相如还想挽留敬爱的廉将军。他对老将军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但他同时也怀疑赵括,他说:“老大啊。你现在是因为赵括的名气而重用他。其实他只知道读他老爸的书,是读死书的料儿,一点儿不知道兵势的变化之道。”

赵王摆了摆手,说:“我否决你的意见。”

第二个是赵括的老妈。

赵老妈看到赵括满脸得意地穿上军装,拿着帅印就要出征,急忙向赵王上书,说赵括不能重用。

赵王一听,也想不通了:现在这个世道是什么世道啊,连老妈居然也出来反对儿子被提拔。他把这个老妈叫过来,问为什么。

赵老妈说:“以前我跟赵括老爸的时候,看到他一到开饭时间就去跟士兵们一起吃饭,士兵当中成为他朋友的都有好几百人。国家给他的奖品,他都拿来分给大家。现在赵括呢?才接到这个帅印,就不把家当家了,整天把自己装扮得威武雄壮,摆着大将的架子,大小军官都不敢抬头看他。大王赏给他的东西,他全部拿回家里收藏得好好的。然后还天天到处跑,看看哪块地是黄金地皮,看中之后,就忙于把它收购回来。这样的人能当大将吗?大王你总以为他会像他的老爸一样。其实他们完全不一样啊。大王你不要派他去打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