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这个天下更乱了(第5/11页)

秦昭襄王一听,就知道这个蔺相如在胡扯,赠送一块和氏璧搞得比君主登基还要隆重。他知道,蔺相如这么胡扯,完全是想拖延时间。那好吧,看你如何拖延。于是,答应了蔺相如,然后派人把蔺相如送回国宾馆。

蔺相如是个狠角色,一看就知道秦王说的都是假话。他斋戒五天估计都做不到,更何况要把那十五座城送给赵国?他现在只想等五天之后,让蔺相如把那块东西交到他的手上。秦昭襄王绝对是个有水平的人,上了一次当之后,绝对不会上第二次当,只要这块和氏璧再落入他的手中,你再怎么拼命也要不回来了——除非你有灭掉秦国的能力。

现在这个世界上,谁有这个能力?

蔺相如最后一想,干脆把这块璧又送回赵国。他叫来随从人员,让他化了装,带着和氏璧偷偷地溜出国宾馆,然后不声不响地溜回赵国,把它交给了赵王,自己在国宾馆里享受着访秦代表团团长的待遇,吃完又睡,睡完又吃——反正自己又不用斋戒。

五天之后,秦王真的按照事先的约定,把蔺相如叫了过来,说要举行隆重的受宝仪式。

蔺相如一到现场,看到秦国的所有高管还真的都到了现场,场面布置得果然很隆重。

大家看到蔺相如走了进来,但两手空空如也,那块璧不见了。

蔺相如看到大家都在望着他,但他一点儿也不害怕——反正身上没有了和氏璧,你们再怎么也是输的。于是,他对大家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大概有二十多代领导人了。可是我评估了一下,几乎没有一个是讲诚信的。可以说,对外秦国的诚信度几乎为零。我怕现在秦国又欺负我们赵国,所以,我已经先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了。现在秦国是超级大国,赵国是弱小国家,如果秦国真的讲诚信,派一个使者到赵国,赵国就会把那块和氏璧乖乖地送过来。而且,凭着秦国这么强大,即使先割十五城给赵国,赵国哪敢留着和氏璧不给秦呢?我知道,我这么做,大王肯定会杀死我的。现在就请动手吧。”

秦国的那些大臣一听,都脸色大变。这些年来,秦国欺负别国已成家常便饭,张仪是不管哪个国家都敢骗一下,而且是一骗再骗,一点儿不顾人家的感受。张仪的事迹一直是秦国的美谈,是秦国大臣们的励志故事。现在倒好,堂堂忽悠大国,居然被这个蔺相如狠狠地骗了一把——虽然这个受骗上当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失,远不如张仪骗楚国那样,大获利益,但终归是受骗上当。他们都受不了,纷纷要求老大杀了这个家伙。

可是秦昭襄王却只是笑了笑,说:“杀一个蔺相如有什么用?我们也拿不到那块和氏璧了,反而显得咱们没有肚量,又严重损害了咱们跟赵国的外交关系。”

他下令,按照礼仪,跟蔺相如完成了外交会见的手续,然后送他回国。

昭襄王虽然不快,那块和氏璧得而复失,又丢了超级大国的面子,但他本来就不是意在和氏璧,看到蔺相如的表演确实很牛,便好好地尊重了蔺相如一把,让全世界人都知道,秦国的领导层对人才是尊重的。秦国并不是以和氏璧为宝的,而是以人才为宝的。

也许很多人并不赞同我的这个观点,但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却只到此为止,秦国之后并没有再提这个事——即使后来双方多次血拼,战场上杀得惊天地、泣鬼神,但每次大战都跟和氏璧无关。可见,秦王对和氏璧并不怎么看重。他只是想通过这个东西对赵国进行一次摸底。

当然,尽管秦昭襄王很尊重蔺相如,但他对赵国绝不会以礼相待。

在蔺相如回到赵国当上上大夫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82年,秦国向赵国发起军事行动,一口气拿下两座城池。第二年,又攻克赵国的石城。

这一年,那个魏冉又恢复了秦国相国的职务。这哥们儿是宣太后的弟弟,手下又有一大批牛人,所以手中的权力极大。以前商鞅和张仪的权力也大,但他们却没有自己的势力,而且张仪主要负责的是外交。魏冉却是内政外交军事一把抓。这哥们儿很聪明,知道军事将领一般都没有好下场——你打了胜仗,对你没有多大的意义,但你要是打了败仗,你的脑袋就保不住了。所以,他在上位之时,就大力培养自己的死党,而且这些铁杆都是军事牛人,比如白起。现在主持秦国军事日常工作的就是白起将军。

白起主持,跟魏冉主持没什么差别。

渑池之会

这些年来,除了燕国之外,几乎每个国家都被秦国打过。不过认真算起来,被秦国打得最痛的应该是楚国。

所以,现在对秦国痛恨程度最高的应该是楚国。

楚国高层这时已经丢掉了自己的幻想,知道光凭一己之力是很难报仇的,于是也制定了个合纵的政策,派出使者动员齐国和韩国一起讨伐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