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商鞅变法(第7/9页)

“一棵树有什么奇怪?山上的树多着呢。快追。不要看树。”

“不是啊。那棵树上面有字。”

“有字又有什么奇怪,大不了是一张虚假广告。告诉你,咱们现在是来打仗的,不是来打假广告的。”

“将军,那不是广告,上面有将军的名字。不信你去看看。”

庞涓一听,这才觉得真的奇怪起来,忙举着火把,过去一看,只见那棵树是真大,树皮被人家刮了一大片,上面写了一行大大的字: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这哥们儿历来脾气火爆,突然看到这样的广告词,气得差点儿吐血,狂叫着把那棵树砍下来。

可大树还没有倒,猛闻得一声鼓响,早已埋伏在道旁的齐兵万箭齐发。

魏兵这才知道自己中了传说中的埋伏,纷纷大乱起来。黑夜之中,魏军自相残踏,谁也顾不上谁了。

庞涓知道,自己纵然有再大的本事,也打不过孙膑了。于是,拔出宝剑,自己把自处理掉了。他拔剑的时候,还说了一句后来兵败将军常说的话:遂成竖子之名。

从此,孙膑真的名满天下。

魏国经此一役,国力直线下跌。

再次称霸

秦国因为魏国,被打了个差点儿灭亡,又因为魏国老跟周边的国家搞军事冲突,不断地削弱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把周边的力量也顺便削弱了一把,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秦孝公和商鞅知道这样有利的环境不多,因此抓紧时间进行改革,不断地使国力提高上来。新法推行十年之后,“秦民大悦”。用现代的话来说,这十年,完全可以称为秦国的黄金十年。史书的描述是: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牛吧?现在你还能看到这样的社会吗?

看上去很文明。

其实,商鞅在实施过程中,搞得很野蛮,搞得绝对权威。不说犯了新法的人,他一定严厉处罚,就是那些以前说新法不方便现在又过来讨好说新法真是太方便了的人,他同样一脸冷酷,大声说,说这些话的都是动乱的挑头人。然后把他们全部迁到老少穷边区那里。

大家一看,就不敢再冒泡乱发言了。

秦孝公下令,任命商鞅为大良造,成为秦国首席大臣。

商鞅再次出兵魏国,包围了魏国的安邑。安邑曾经是魏国的发祥地,在魏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意义再怎么重大,也挡不住秦兵的包围。最后,安邑守将不得不向商鞅举起了白旗。

商鞅认为,现在首都所在地,仍然不是最理想的。他说,应该迁到咸阳。于是,他上马了咸阳的宫殿项目,然后把首都迁到咸阳。

迁都咸阳之后,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

这一次他更加强了对人的管理,而且管理得一点几都不人性化,要求所有老百姓都以家庭为单位,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论辈分,统统混居在一个家庭里,谁也别想做其他事。然后把散居的小村小乡都集中起来,成为一个县,设县令、县丞等官员,全国共设了三十一个县。这个制度就是郡县之初,直到现在仍然在沿用——当然,已经是升级版了。那个著名的“废井田”也是在这次变法中开展的。然后还统一了计量单位。

你一看这个变法,除了第一个太不人性化之外,其他的措施,对于老百姓来说还真的很实惠。所以,老百姓很高兴。但那个公子虔就不幸了。这哥们儿堂堂太子的班主任,天天在讲台上要求学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要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老哥子却不断地犯法,而且每次都被拿来当典型。商鞅第一次变法时,他被处罚了一次——当然,那次对于他来说,是绝对冤枉的。但这一次,他又犯了。商鞅当然不客气——老子正找典型,你就免费送上来,不处罚还真对不起了。于是,按法论处,这哥们儿受到的处罚是劓型——鼻子给商鞅一刀割了,丢到垃圾桶里了。

公子虔虽然丢了鼻子,但秦国的进步却非常神速。短短五年时间,秦国的面貌大为改观。周显王这时给那些老版诸侯欺负多了,这才觉得中原诸侯虽然跟他都有几百年的亲戚关系,但这些亲戚并没有谁把他放在眼里。倒不如秦国这样的西部诸侯,从来没有欺负过他。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秦国的身上,以为秦国离他那里很远,不会大老远跑来玩他的。现在看到秦国的力量越来越强悍,于是就派个使者过去,任命秦国为诸侯的老大。

其他诸侯看到中央都这样了,也都派出使团,祝贺秦孝公,说:“你以后就是我们的带头大哥了。”

秦国正式称霸。

不过,现在这个霸主的威力已经远远不及春秋时期的霸主了。那时小国还多,而且大家的心思也没有现在这么复杂,至少兼并诸侯的事还是很少发生的,抢个霸主当当,一来是面子大了,二来也拿到不少利益。现在可不同了,几个超级大国不是为了一点儿面子问题,更不是为了那一点点经济利益而到处打仗的,而是对别国都有领土要求,恨不得把人家都灭掉,自己统一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