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6/60页)

如今任务完成,东都这片是非之地,也不可久留,于是,李世民准备撤。在撤之前,李世民预测,东都方面一定不会轻易让他们开溜,一准儿出来追一追,于是,他提前在洛阳城西南,安排下了三道伏兵。

果不出李世民所料,他们刚撤,洛阳城内就由段达率军一万前来追击;同样不出李世民所料,段达被三道伏兵袭击,遭遇大败,而后李世民回军反击,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干掉隋军四千余。然后,李世民还夺取了新安和宜阳二郡,安排部下驻守,以此作为日后平定东都的前线基地。

再然后,李世民就撤了。

李建成和李世民来而又返,让本就紧张的东都局势显得更为凝重。

困守东都的一部分将领,已经丧失了守城的意志,他们本打算投奔李家军,但马屁拍到了马蹄上,李家军眼下对东都根本没有兴趣,来看了看之后又走了;那该怎么办呢?段世弘等人认为——没有李世民,不还有李密么?于是,这帮人就开始秘密谋划,准备跟李密里应外合,在四月二十日晚迎接李密入城。

可悲的是,计划提前暴露,杨侗提前得悉,而王世充则奉命将其一网打尽,原本准备进城的李密,听说卧底暴露,也就取消了原定计划。

这是一次谋反未遂,但是,这次未遂事件,却意味着在东都的相持战中,李密开始慢慢占据了上风,而政府军日渐势弱,看起来胜负已分。

李密要赢了?至少连李密都没有这么认为。在东都跟隋军主力的反复相持,虽然李密逐渐占据了上风,但是,聪明的李密不会看不出,真正在过程中获利的,并不是他,而是那些冷眼旁观坐山观虎斗闷声发大财的人。

因此,在跟东都相持的同时,李密也在加紧政治攻势。

在李渊刚起兵时,李密曾经提出过要李渊亲往河内缔结盟约,当时李渊以“汾晋左右,尚须安辑;盟津之会,未暇卜期”为由加以拒绝,如今斗转星移,李渊已经入据长安,并且拥兵数十万,成为大敌;而在洛阳以东,窦建德等势力虽然口口声声表示拥戴,但是,李密也明白,此人拥戴是假,利用李密吸引隋军火力,默默积蓄力量、发展自己,才是真。长此以往,难保窦建德不会成为第二个李渊。

李密准备怎么办呢?也没什么好办法,跟当年对待李渊一样,派人前去说降,让窦建德前来面见李密,然后……

李密派去的使者,一如既往,是他手下的头号说客,房彦藻。

该年二月,房彦藻和郑颋从黎阳出发,向东挺进,开始他们的外交攻势。房彦藻最早说服的,乃是梁郡(河南省商丘市)郡守杨汪。

这位杨汪同志,跟李密乃是“老相识”了,更准确的说,“老冤家”了。想当年杨玄感兵败,李密流亡,他曾经一度投奔妹夫雍丘(河南省杞县)令丘君明,然后被藏到了江湖游侠王秀才家,还娶了王秀才的闺女,但是,最终,他还是没有能够逃脱隋朝政府的追捕,妹夫和岳父,都最终罹难;而当时对李密穷追不舍的政府官员中,杨汪就是其中一位。

因为这层关系,杨汪不免有所疑虑,于是,李密不免亲笔一封,打消他的疑虑:“昔在雍丘,曾相追捕,射钩斩袂,不敢庶几。”

这里李密用到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春秋时期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

当时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齐国的君位,而管仲则是公子纠的部下。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取君位,管仲曾请命前往莒国,堵截首先回国的公子小白。在途中,管仲曾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倒地装死,管仲认为大局已定,公子小白已死,方率军返回。

当然,管仲还是被公子小白耍了,躲过一劫的公子小白快马加鞭,最终比公子纠提前抵达齐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

后来齐桓公意欲励精图治,请鲍叔牙推荐人才,鲍叔牙就推荐了他的好友管仲;而齐桓公也不念旧怨,重用了管仲;而管仲也不负所望,辅佐齐桓公开创了齐国的盛世,让其成为了春秋中的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就成为了不念旧怨的美谈,此之为“射钩”。

而“斩袂”,则是有关晋文公重耳和勃鞮的故事。

勃鞮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宦官,他曾经被晋献公(晋文公的父亲)和晋惠公(晋文公的弟弟)连续两次派去刺杀重耳,但都被重耳躲过。其中第一次刺杀,他曾经割断了重耳的袖袍(所谓的“斩袂”)。

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成为了晋文公,勃鞮前去见他。由于有过两次刺杀的恩怨,重耳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原谅勃鞮,但是,最终,勃鞮还是以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为例,成功让重耳原谅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