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5/60页)

王世充又一次败了,而且非常狼狈,比以往两次失败都要狼狈,他的自尊心告诉他,他已经没脸再去见杨侗了,没脸再回东都了,他选择北奔,去河阳(河南省孟州市)。屋漏偏逢连夜雨——是夜,疾风寒雨,军士涉水沾湿,道路冻死者又以万数。(淹死万余,冻死万余,王世充仗打得也算很有才了)

一个字概括——惨!王世充雪耻不成,又添屈辱。

王世充逃到河阳后,上表请罪,表示此仗输那么惨,实在罪不容诛,要越王重加治罪。结果越王怎么做的呢?一如既往——优抚:越王侗遣使赦之,召还东都,赐金帛、美女以安其意。

有人说杨侗是不是太窝囊?应该这么说,这是一种聪明的“窝囊”。眼下,王世充虽然屡战屡败,但是,东都能跟李密对抗的,也只有他;因此,为了稳住王世充,为了不让他有异心,就算窝囊一点,也是没有办法的。

此战过后,李密的声势算是达到了真正的巅峰,拥军三十万,几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架势。当时段达、韦津就率军出击,结果还没打,一看李密军队那阵势,先吓怕了,然后就开溜,最后被李密一通掩杀,段达捡了条命,韦津战死了。

于是偃师、柏谷及河阳都尉独孤武都、检校河内郡丞柳燮、职方郎柳续等各举所部降于密。窦建德、硃粲、孟海公、徐圆朗等并遣使奉表劝进,密官属裴仁基等亦上表请正位号。

已经开始有人劝进了,尤其是窦建德也开始劝进了,但是,李密有没有接受呢?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攻下东都。

李密是个明白人,当皇帝这种事,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会成为众矢之的的,没有稳固的根据地,贸贸然就登基,只会有一个下场——死,所以,这种行为称之为——找死。这是政敌们的糖衣炮弹,李密当然不会被打倒。

李密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呢?有。因为东都这个地方,乃是四战之地,在宇文化及领着江都骁果浩浩荡荡开过来之前,已经有另一派势力过来打了个呼哨——谁呢?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

英雄悲歌之李密Ⅲ——痛苦的主角

该年正月二十二日,李渊派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当左翼和右翼指挥官,前来东都“增援”。之所以用“增援”这个词,是因为李渊当时还没有彻底撕破脸皮,表面上看,他还是隋朝的忠臣,他只是丞相,他尊奉的皇帝是杨侑。

当然,“增援”这个词,也只有李渊有脸皮用,全天下的人,包括东都的政府部队,都知道,要李建成和李世民来“增援”,这叫引狼入室。于是,该年四月,当李建成率军抵达东都时,东都政府给李建成送上了一道名菜——闭门羹。

李建成倒也也挺牛逼,还派人去做说服工作,表示我们真是来“增援”的,但是好说歹说,东都政府也依旧认为,李建成不是来“增援”的,而是来“打劫”的,于是,接茬不理他们。

李建成来了,李密自然也要有所表示。但是,李密比东都政府高明得多,他看穿了李建成的心思——李建成此来,既不是“增援”,也不是“打劫”(东都政府显然还没傻到要把李渊父子当盟友的地步),而是来“试探”和“示威”的。所谓“试探”,是来看看东都的局面到底如何,有没有可能立即对关中形成威胁,现在的答案是——东都一团乱麻,显然没空管关中;所谓“示威”,是要让东都的各派势力看看,李家军不是好惹的,不要轻易去关中触霉头。

既是“试探”和“示威”,李建成就不会真跟李密大打出手,李密也不会真跟李建成决战,于是,李密只是派兵象征性的前去攻击李建成,而后,双方部队稍作接触,就各自撤退。李密此举是为了警告李建成——东都是我的地盘,你别来掺和;而李建成则回答——我就是来看看,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别担心。

但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到来,终究还是给东都城内带来些影响。由于王世充屡战屡败,李密如日中天,东都政府的局势非常不理想,于是,就有一些人,准备抛弃隋朝这条破败的大船,转而去投效李氏兄弟。

东都城内有人要弃船,李氏兄弟准备接收吗?李世民给出的回答是:“新定关中,根本未固,悬军远来,虽得东都,不能守也。”

李世民这番话就道出了他和老兄率军前来东都的本意——“新定关中,根本未固”,这意味着,在李世民看来,眼下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稳固根据地,而不是开疆辟土;“悬军远来,虽得东都,不能守也”,这意味着,李氏兄弟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要夺取东都,因为他们知道不可守;既是如此,他们来干什么呢?还是那四个字——“试探”和“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