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29/67页)
《尚书》是本什么书呢?这本书记录的是秦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经》,是四书五经中五经的一本。当然,先秦史并不是信史,后人加了很多东西进去,尤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尚书》是遭到最多损毁的,但是,信史不信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不是于世有益,从这个角度说,当然是于世有益的。
苏威送《尚书》,意思是要讽喻杨广,让他吸取古人教训,让他重新振作起来,解决问题。结果,吃力不讨好,被人抓到了把柄,有些小人对此曲解了一番:“《尚书》里面有《五子之歌》,苏威这老家伙很不客气啊。”
《五子之歌》是什么东西呢?夏朝是大禹的儿子夏启所建,但是传至二代太康的时候,就因为各种政治危机,而被有穷国的后羿侵占,史称“太康失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被放逐洛水,而后做了《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简单解释一下,其一是说要“敬民”;其二是说要“远离声色犬马”;其三是说要吸取陶唐氏因失德而致亡国的教训;其四是太康废绝了大禹的法典以致失国;其五是感叹如今被逼至洛水的悲凉,对失德亡国表示悔恨。
当然,根据现代人的考证,太康失国的政治背景还是很复杂的,他的五个兄弟大概也没有资格一人一句去数落太康,这《五子之歌》也有可能是后人的杜撰,但是,不管怎么说,《五子之歌》是后人对君主的一种警示。
苏威献《尚书》,政治意义是不是要用《五子之歌》警示即将亡国的杨广呢?这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可能性是存在的,毕竟杨广和太康,某种程度是相似的——他们都是二世君王,又同样“游猎无度”。但是,这话在杨广听来,就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杨广是个很高傲的人,一心想当万世之主的,苏威这小子居然把我当成太康这样的亡国之君?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已经快要触及到杨广的心理底线了,他非常非常的生气,但是,妙的是,杨广又忍了。
过不多久,杨广又找苏威来商议东征(容我吐槽一句,这丫还真没完了)的事情,苏威是这么回答的:“现在这场战役,我觉得没必要发兵,只要赦免天下的盗贼,就能得到数十万雄兵,让他们前往东征,他们因为感激皇上免除他们的罪责,一定尽心竭力,争相立功,高丽就能轻松搞定了。”
苏威这番话说的,简直就是在抽杨广的嘴巴子啊。
杨广的反应呢?帝不怿。看到老大不高兴,苏威的政敌们情绪高涨了,准备要落井下石了,知道杨广的情绪已经到了一个临界了,只需要再添一把柴,苏威就要倒霉了,于是,裴蕴同志出现了。
裴蕴是这么说的:“老小子太不像话了!天下哪有那么多盗贼?”
杨广也很不爽:“老小子奸险得很,居然拿盗贼来胁迫我,我早就想反驳他了,只是一直都忍着。”这句话回答的很奇妙,杨广并没有附和裴蕴,说盗贼没有那么多,他只是说苏威倚老卖老,想要以此胁迫于我,我忍他很久了。
裴蕴于是就了解了杨广的态度,原来杨广想动手很久了,只是一直忍着,不要紧,皇上的需求就是对臣下的要求,不用忍,有办法,我去搜集黑材料去。过不多久,黑材料上来了:“苏威当年在高阳选拔官员,滥授别人官职,前番在雁门,有畏惧突厥,说要返回京师。”
有这两条就够了,杨广顺水推舟,将苏威下狱,去官,贬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