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争议的君王,最具争议的登场(第6/43页)

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少数民族扶余人所建立的,历史极为悠久,据说是在公元前37年所建,发源地在中国的吉林省。而后,经历了漫长的扩张战争后,高句丽的势力范围扩展到朝鲜半岛北部,而在隋朝,朝鲜半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高句丽在北,新罗在东南,百济在西南。

高句丽之所以逐渐崛起,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原政权一直处于动荡之中。高句丽建国的公元前37年,乃是西汉汉元帝时期,而后的六百多年时间里,中国历史经历了王莽篡汉、光武中兴、三国鼎立、三分归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乃至隋朝的这些阶段,纷纷扰扰,乱乱哄哄,对边陲的控制力自也有所下滑。

举个例子来讲,汉武帝时期,灭亡了卫满朝鲜后,西汉政府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了四个郡,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和临屯郡,史称“汉四郡”。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卫满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最早是商纣的叔叔箕子建立了政权,史称“箕子朝鲜”,该国在周朝时期,是中原政权的藩属国。“箕子朝鲜”享国近一千年,传了40多代君王,一直到西汉初年,才为卫满所灭。

这位卫满,乃是燕王卢绾的部下。

燕王卢绾跟汉高祖刘邦是街坊,同年同月同日生,打小光屁股一块长大,关系好得要命,在刘邦的宠臣名单中,卢绾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后来刘邦当了皇帝,为了赏赐发小,就把燕国封给了卢绾,于是卢绾就成了燕王。

汉初有不少的异姓诸侯王,比如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等,但是,要说刘邦心甘情愿封的异姓王,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卢绾。

悲催的是,卢绾的脑子并不好使,他意识不到自己跟其他异姓诸侯王的区别,他不知道“发小”跟“盟友”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于是,在其他异姓诸侯王纷纷倒霉时,他居然有了“兔死狐悲”之叹,最后逼得刘邦去征讨他。

卢绾这才知道自己错了,还把部属布置在长城脚下,等着刘邦病愈,想进京谢罪,可惜的是,几个月后,刘邦病逝了,卢绾没有等到谢罪的机会,他被迫流亡匈奴,一年之后,抑郁而终。

卢绾这事儿给刘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异姓都不可靠,即便是卢绾这样的,也不可靠。于是,在征讨卢绾时,刘邦跟部下盟誓:“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这就是著名的“白马之盟”。

当然,不久的将来,刘邦的子孙还会明白更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异姓不可靠,同姓同样不可靠;保卫皇权最可靠的办法,是压根不要封王。

言归正传。卫满当时便是卢绾的部属,但是在卢绾流亡之时,他并没有跟着一起去匈奴,而是向东去了朝鲜半岛北部。

而后,卫满便趁着“箕子朝鲜”的衰落,灭亡了这个享国近1000年的政权,建立了一个新政权,就是所谓的“卫满朝鲜”。

“卫满朝鲜”享国仅有90多年,随后为汉武帝所灭,于是,在“卫满朝鲜”的疆域上,西汉就设置了前文所说的“汉四郡”。

公元前82年,汉朝罢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管辖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后因受貊所侵而迁往辽东高句丽西北(今辽宁新宾),管辖高句丽、夫余等族。

然后,就是高句丽的扩张史了。公元37年,趁着西汉灭亡、中原内乱,高句丽对乐浪郡发动了攻击,一度占领此地。七年后,平定了乱世的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郡,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

然而,在东汉灭亡之后,中原政权再度陷入漫长的混乱,趁此机会,高句丽终于彻底完成了在朝鲜半岛北部的扩张,在公元313年夺取了乐浪郡。

其后,中原政权虽然一度试图反击,前燕的奠基者慕容皝还在公元342年冬摧毁了高句丽的都城丸都城,逼迫高句丽迁都平壤,但是,慕容皝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逼迫高句丽臣服进贡罢了,并不能恢复对朝鲜半岛北部的统治。

然后就到了隋朝。在隋朝建立的公元581年,高句丽王高汤一如既往,遣使入朝,表示愿意称臣,隋文帝也封其为高丽王;而后,高句丽便岁岁入贡。

但是,很快,局势就发生了变化。

在公元589年,隋朝灭掉了南陈,分裂了近三百年的中国,重新回归统一,中原政权再度空前强大,于是,原本还很顺服的高句丽,终于开始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