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争议的君王,最具争议的登场(第4/43页)

然后,杨坚停手了。之所以停手,并不是因为他想到此为止,而是因为,太子在位已经18年了,树大根深,朝内还有高颎这样的奥援,就算要有所行动,也必须等待时机;政治经验老道的杨坚,自然不会轻举妄动。

但是,自此之后,太子的地位就产生了根本动摇,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追根溯源,都因此事而起。因为请了一顿饭,杨勇却给自己酿了一场祸,有人可能要问,这是不是杨坚小题大做了呢?

其实,杨坚自己已经给出了解答,他的“小题大做”,只是因为四个字,他跟高颎说的那四个字——熟见前代。

整整20年前(公元578年),当时还是北周大臣的杨坚,在宫内见到了令他终身难忘的一幕:彼时,一代雄主宇文邕在北上讨伐突厥的路途上猝然去世,太子宇文赟继承了皇位。在宇文邕逝世后的第二天,在摆着灵柩的灵堂,在嫔妃大臣们呜咽哭泣之时,突然,刚即位的宇文赟闯入了宫殿,他抚摸着自己头上的疤痕,对着棺材大喊:“老家伙,你怎么死的那么晚!”

这一幕曾经震惊了所有人,当然,也包括杨坚。

三年后,杨坚成为了皇帝,而这一幕却总是像梦魇一样,萦绕在他周围——他跟宇文邕实在太过相似,一样的雄杰,一样的严厉,一样的深沉,所以,在午夜梦回时,杨坚总是会想,自己会重蹈宇文邕的覆辙吗?亦或是,自己还不如宇文邕,不能以“猝死”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夺嫡事件Ⅱ——不肖朕躬

当然,宇文邕是宇文邕,杨坚是杨坚;宇文赟是宇文赟,杨勇是杨勇;本不可混为一谈,为何杨坚又会将其联系在一起呢?

因为,杨勇身上有个困扰杨坚很久的问题,那就是,杨勇的性格跟他完全相反;而很不幸,宇文邕和宇文赟父子,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都很喜欢用一个很奇怪的标准来评价接班人——跟自己像不像(这里指的是性格脾气)。

俗话说,龙生九种,种种各异,要儿子像自己,本身就是个很奇怪的想法,但是,偏偏这种想法极具影响力,有时候,甚至影响朝代的兴亡。

比如说吧,最典型的例子,乃是平八荒扫六合一统天下、结束了中国春秋战国近550年乱世的千古一君秦始皇。

秦始皇这个人,一个词可以概括,就是“霸道”;他的儿子中,长子扶苏的性格跟他就完全不一样,非常宽厚仁义,以此在治国的意见上,跟他屡屡相左。秦始皇不是昏君,从理智上讲,他知道接班人就得是这个儿子,一张一弛,方为治乱之道,他那套严刑峻法的东西,早晚得搞出问题;但是,理智是理智,感情是感情,因为这个儿子跟他太不像了,所以,他每次见到扶苏,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厌恶,以此,他就想了个辙,把扶苏弄到北疆,跟蒙恬一块镇守长城去了。

秦始皇的想法是,天下早晚是你扶苏的,但是你在我跟前,老要跟我顶牛,老爹日子不舒服,这么着,你先出去,我死了你回来,大家都干净。

秦始皇还有个幼子叫胡亥,此人的性格倒是跟秦始皇本人有些类似,因为这个关系,秦始皇就很喜欢这个幼子,平时干点啥,都很喜欢把他带身边。

秦始皇本人有个特点,就是老喜欢出巡,他的目的嘛,就是抖威风,把那些心怀不轨的对新政府有所怨望的人,全给镇下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结果很不幸,半道上,跑到沙丘这个地方,猝死了;在死之前,他找来了赵高,要求让远在北疆的扶苏回国接班。但是更不幸的是,赵高是胡亥的老师,而胡亥本人,正好跟着秦始皇出巡,于是乎,赵高就起了个念头,要把自己的学生给抬上去。

光靠自己的力量不够,赵高还去找了个人,谁呢?当朝丞相李斯。当时赵高跟李斯是这么分析的,如果扶苏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他肯定重用蒙氏兄弟,老兄你,这个丞相也就当不下去了;不如这样,咱做笔交易,把胡亥扶上去,到时候你接茬当你的丞相,保你子子孙孙富贵不绝,如何?

李斯一时猪油蒙了眼,权欲熏天,同意了……

再然后,胡亥就成了皇帝,也就是著名的“秦二世”,而扶苏呢,则被赵高矫诏逼令自尽;再再然后,本来打算传万世的秦朝,只传了两世就亡国了……

现代人谈起秦朝的灭亡,都喜欢把责任推给胡亥,推给赵高,甚至推给李斯,但要我说,最大的责任人不是这仨,而是王朝的创建者秦始皇。秦始皇因为一个看似很离奇的原因——扶苏跟他不像;葬送了整个秦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