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一统(第6/20页)

隋朝灭陈的舆论攻势,至此达到了顶点。

典型亡国君

公元588年十月,一切准备就绪后,隋朝大军正式出动——命晋王广、秦王俊、清河公杨素皆为行军元帅。广出六合,俊出襄阳,素出永安,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蕲州刺史王世积出蕲春,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江,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青州总管弘农燕荣出东海,凡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晋王节度。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以左仆射高颎为晋王元师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军中事皆取决焉;区处支度,无所凝滞。

显然,从规模上而言,这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战事,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杨坚自是信心满满,而他的手下,则深感重任在肩。在出发之前,高颎就似乎仍然有所担忧,找来了薛道衡,问他:“今兹大举,江东必可克乎?”

薛道衡给高颎吃了颗定心丸:“克之。尝闻郭璞有言:‘江东分王三百年,复与中国合。’今此数将周,一也。主上恭俭勤劳,叔宝荒淫骄侈,二也。国之安危在所寄任,彼以江总为相,唯事诗酒,拔小人施文庆,委以政事,萧摩诃、任蛮奴为大将,皆一夫之用耳,三也。我有道而大,彼无德而小,量其甲士不过十万,西自巫峡,东至沧海,分之则势悬而力弱,聚之则守此而失彼,四也。席卷之势,事在不疑。”

高颎终于开怀了:“得君言成败之理,令人豁然。本以才学相期,不意筹略乃尔。”还有什么说的呢?动手吧!

战事从长江上游率先打响——隋朝于此的总指挥是杨俊,驻军汉口;而南陈于此的总指挥,则是周罗睺。

杨素率军从三峡东下,很快抵达了流头滩(湖北省秭归县东)。要跟杨素交战的,乃是戚昕,此公原为西梁军将,如今已投降南陈,他率青龙舰百余艘,驻守狼尾滩(湖北宜昌市西北),地势险恶。

隋军有所担心,害怕不能渡过。杨素则表示:“胜负大计,在此一举。若昼日下船,彼见我虚实,滩流迅激,制不由人,则吾失其便;不如以夜掩之。”

杨素认为,打是一定要打的,但是,白天打不合适,必须夜袭。

于是,杨素率黄龙数千艘,令部下口衔木条,然后水陆并发,步骑结合,令王长袭率步兵自南岸袭击戚昕的侧背,又令刘仁恩率领骑兵自北岸袭击白沙(湖北省宜昌市东),刘仁恩在天明之前赶到白沙,于是立即发动攻击。

(隋军水师的船舰配备是这样的:杨素在永安,造大舰,名曰“五牙”。上起楼五层,高百馀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战士八百人;次曰“黄龙”,置兵百人。自馀平乘、舴艋各有等差。)

戚昕遭遇了夜袭,又遭遇了两面夹击,自是抵敌不住,最后,单枪匹马,捡了条命,兵败而逃。戚昕的部卒,遂全被杨素俘虏,而杨素随后所作的事情,则也很妙——劳而遣之,秋毫无犯。

很显然,杨素贯彻的作战原则——攻心为上,攻战为下。

隋朝要灭亡陈朝,统一全国,靠的不仅仅是武力,更需要政治上的优越性,杨素从一开始就展示了这一点。

杨素率军继续东下,“舟舻被江,旌甲曜日”,阵势极为雄壮。陈朝人看见身材魁梧的杨素,坐着“平乘舰”(这是隋军水师中较小的一种船,小船配上巨人,自是气场非凡),都不禁为之心惧,竟称他为江神。

杨素以如此气场挺进,上游求援的情报自是一封接一封的送到了京师——当然了,陈叔宝是不会知道的,因为,施文庆和沈客卿是不会告诉他的……

不知道战事已经开始,这还只是开始,更牛的是,陈叔宝同志居然还准备在次年正月搞一个阅兵典礼。这个典礼的目的是啥呢?很简单,抖威风。给谁看呢?给新近投奔的萧岩和萧献看……

萧岩和萧献刚来投奔的时候,陈叔宝同志的反应是,既喜且惊。喜的啥呢?我大陈毕竟牛逼,连南梁孑遗都知道我朝威风,这就来降了;当然了,喜完之后,马上就惊了——我大陈牛逼是牛逼,但人家带着十几万人来,看样子也不好整啊,真要有个好歹,怎么弄?

好在,陈叔宝还是有解决办法的嘛——怎么解决呢?远远的打发出去咯。于是,陈叔宝就把西梁投奔的民众远远的分散打发了,继而又命萧献当吴州刺史,萧岩当东扬州刺史——还是不放心,怎么办?好办,在吴州和东扬州中间及两头安排三个人——中间安排任忠驻守吴兴郡,两边安排南平王陈嶷镇守江州,永嘉王陈彦镇守南徐州(南平王和永嘉王都是陈叔宝儿子)。

这么搞了之后,完了吗?还是没完。之所以没完,是因为陈叔宝同志啊,是一个色厉内荏的货色,别看表面装得挺牛逼,其实骨子里怂包蛋一个,特没自信。这不,西梁两位王爷来降,陈叔宝脑子里就特别乱,毕竟人家好歹是皇家贵胄出身,这要看不起我咋办呢?陈叔宝认为,要震一震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