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秦国建设篇实现帝国梦想(2)(第3/4页)

在为如何称呼自己的问题上,始皇帝更是召集很多人商量,其中不乏学士级谋士,各种专业人才群集。给皇帝起名这项荣誉那是相当的有诱惑力,自己的意见即使没有被采纳,但能被召集过去也是实力的体现,因此这些人竭尽全力,拿出很多方案让秦始皇选择。

为了给秦帝国的国王起一个合适的名字,李斯等人动了不少脑筋,他们说,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贵,便建议嬴政采用泰皇的头衔。嬴政一听,觉得泰皇这个称呼虽然响亮,但不文雅,所以只采用一个“皇”字。也算是经过了创新,“皇帝”这个词便作为一个新兴词汇写入了秦王朝的字典。

“皇帝”称谓的出现,充分表明了秦始皇的两种心理: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加冕之后,嬴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遂称“始皇帝”。一时之间极度膨胀的始皇帝又出新规:皇位世袭相传,子子孙孙千万年延续。显然他没有唯物主义思想,更是没有预知到家族式管理带来的坏处,最终因为家族内外争权夺利导致矛盾重重。

嬴政是读着孔老夫子的书长大的,而礼仪纲常便是孔老夫子表达的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深受他思想影响的始皇帝便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威严与地位,我们称之为神圣化,他说天子要自称“朕”,并且规定了“朕”的使用范围,于是“朕”这个字便从一个人人都可以讲的草根词汇一下便完成了华丽丽的蜕变。

自秦始皇起,“朕”这个字成了皇帝专用的自称,而且还在法律中专门做了规定,其他人如使用是犯法的。除了对“朕”字进行地位提升之外,另外一些词汇也得到了提拔,比如说“制”和“诏”专职代表皇帝的命令;“玺”也成为了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在文字书写方面,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

对礼仪、规范要求严格的秦始皇是个典型的讲究人,他不但严格制定了自己的称呼和自称,而且还开创了历史上公文格式的先河,在秦始皇时期的文件上要必须出现“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在一系列的规范限制下,秦始皇感受到了无比的尊崇和荣耀。

为了子孙后代能稳坐江山,始皇帝嬴政费劲心机的管理国家、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是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他认为在自己独具匠心的伟大格局构建下,帝王之位从此稳稳地落在他及他的子孙手中。为此,秦始皇在国家管理方面借鉴了前朝以及各个诸侯国的先进方式方法,形成一整套体系,并加以创新,为大秦帝国所用。

幼年继位的秦始皇非常清楚,没有合理的政治权力分配体系,再强大的国家也会很快土崩瓦解。在战国时期,有一种巩固君王地位的制度入了秦始皇的法眼,那便是设置官职。在此基础上,秦集团又进行了创新,加强了代表性:代表最少数嬴氏家族的利益!最终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行政机构。

虽然秦始皇的政权体系和权力分配绝大多数都考虑到了他们家族的利益,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大秦王朝各级官员分工明确,从长远来看,这种分工明确的管理制度本身是能出效益的。

权力分配体系建成后,始皇帝又开始构建政权金字塔式分配图。从官职来看,国家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而太尉就是军队的最高长官了,拥有军权,可以管理调动军队,并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其他的有御史大夫等,分别掌管不同的事务。

古代说到一个人的功名的时候,有个词语听起来感觉特别霸气:位列三公。而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公官职确实不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现在看来,这三公都是拥有实权的重要岗位,工作范围涉及到各个方面,而在当时能做到三公中的任意一个职位的人,都是对国家或者秦始皇有着杰出贡献的。

三公虽然位高权重,位列三公的人当然能力也是非常大,但如果让他们处理所有的公务,也不靠谱,因此三公之下设九卿。九卿分工责任制,明确责任后的各个部门面对出现的问题就不能相互扯皮,这样各个岗位上的官员以及下属就能高效地执行上级发布的每一道命令,责任心也就强了许多。

所谓九卿,即负责宗庙礼仪的奉常、执掌宫廷戍卫大权的郎中令、还有警卫连长卫尉、交通部长太仆专门负责皇帝使用的车马、管理皇族事务的宗正、皇室私家管家少府、财政部长治粟内史、主观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客主以及掌管刑罚的廷尉。九卿官职看起来不大,但是油水丰厚,是各级官员争取的理想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