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秦国建设篇实现帝国梦想(2)(第2/4页)

匈奴这个民族在历史上是非常强悍的。匈奴族是分布在蒙古高原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主要从事游牧,强悍并精于骑射。由于骑兵作战能力有限,中原各国与之多有冲突,但是都是得不偿失,并且不甘寂寞的匈奴族经常对边境地区进行骚扰,游击战打得相当好。所以修长城对抵抗匈奴是非常有必要的。

熟读兵书、对匈奴多有了解的嬴政对于匈奴也不是毫无主动出击之意。始皇帝曾多次用兵进攻匈奴,并新设44个县,统属于九原郡。公元前211年,又迁犯人3万户到今北河、榆中一带垦殖,同时加强两族人民经济、文化的融合与交流。虽然效果不错,但由于匈奴特殊的地理位置,秦朝对匈奴一直小心戒备。

为了彻底去除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为了重点巩固北方的边防,秦始皇再三考虑,决定举全国之力,翻新修建长城。秦王朝就将原来秦、赵、燕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并进行修缮补建,最终完成了一条西起临洮,沿黄河、阴山,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的修建的确显示出来当时秦朝综合国力的强大。

在当时,匈奴骑兵在秦国边境虎视眈眈,万里长城的修建对统一后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像一道屏障一样把各民族围在了一个院子里,院子里的人们和睦相处,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国家统一后,随着贸易的不断扩大,秦国规划建设了各地交通线、重修驰道、直道,从而建立起了四通八达的全国性的交通网。这也是大一统和谐社会的一大体现。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的国道各自沿着各自的地盘随意蔓延,并且,由于长期的战争逼迫,各地还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大大限制了交通业的发展。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治驰道”,对之前各国修建的国道进行统一整合、编号。公元前215年,始皇帝又下令拆毁各地阻碍交通的收费关卡,一时之间,国道畅通无阻。

当时统一后的秦国,虽然国土西起临眺东到大海,地域广阔,但国内的主要国道只有两条,一条通往过去的齐、燕地区,另一条向南抵达过去的吴、楚地区;这两条国道还连接了一些重要的江、湖,并直达东海,对一些沿海城市的旅游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时的条件限制下,能做出这么周密的道路规划很是令人叹服。

秦国的国道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规模绿化搞得特别好。据《贾邹枚路传》说,国道宽五十步,路面经过素土、灰土等层层夯实,虽然没有做抗震设计,短时间内也不会开裂。绿化方面,国道边每隔三丈种一棵树,行人在大热天儿走累了还可以在路旁树荫下休息一番,设计相当的人性化。

始皇帝为了完成这项贯通南北、沟通东西的村村通工程可谓是全力支持,从物力、财力到政策都给予最大的最优厚的待遇。公元前220年,国道初成规模之后,始皇帝还专门亲自率领大臣进行质量考察,检查了政策的落实情况。完成巡视后,秦始皇相当满意,对有功人员还进行了大肆的封赏。

国道的修建看似没有现代火车道的修缮工程大,但其深远影响是不可估计的。毕竟在经济不发达的时候,各种交通都是通过公路来实现。而秦国国道的修建过程中,没有大型的施工工具,实属难能可贵。在这种情况下,就在这项伟大的国道建设工程之后,始皇帝的最高指示得到了最快、最及时的传递。

始皇帝的沟通南北贯穿东西的公路交通网这一伟大战略思想一直到今天仍然被中外使用,比如,在美国,就有一条这样的路:66号公路,被美国人亲切地唤作“母亲之路”,成对角线状,从芝加哥一路横贯到加州圣塔蒙妮卡。而对应中国自己的则是318国道,从上海开始,一直通到西藏友谊桥。

秦始皇称帝之后,便开始了对世袭制的经营,他幻想着将嬴氏“家天下”传之永远,他想着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像他一样优秀,所以他给自己命名为秦始皇,渴望帝位世代相传,然而他只不过仅仅做了一场白日梦。事实证明,人在各种诱惑之下能把持住的的确不多,而嬴政恰恰属于没能把住的那一类。

虽然秦始皇的世袭制没有延续多久,但是他从“千秋万代”着眼而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却开创了延续2000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最终完成了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这样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六国统一后,如何称呼自己成了当时秦王嬴政的一个难题,皇帝、天子这些词汇当时是没有的,以前充其量也只是“君”或者“王”,听起来根本不能显示出自己的丰功伟绩。而善于创新的嬴政一统天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霸气十足的称号。“问鼎”的那个层次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骄傲心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