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秦国建设篇实现帝国梦想(1)(第3/4页)

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成为赵国的第六个国王,作为一名有着一腔抱负的君王,他把重要精力投入到了奖励耕战和改革军制上。而“胡服骑射”就是赵武灵王在军事制度上改革的产物,一不小心名垂了青史,而“胡服骑射”在当时恰恰代表了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胡服”就是胡人的衣服,那个时期的胡人作战时最鲜明的特点是身穿短衣,骑在马上动作灵便,一边疾驰、一边还能射箭,战斗力那是相当的强。思想先进的赵武灵王也看到了胡人的这些优点,自己一亲政便下令向胡人进口胡服,并高价聘请胡人教练,向他们学习骑马射箭、建立骑兵,大大地增强了赵军的战斗力。

公元前307年,正值春暖花开,赵武灵王召见大臣肥义,在一番客气之后,赵武灵王向他展示了记载胡服优势的国外典籍,并向他说出了自己憋在心里许久的想法,并提出了自己的顾虑:怕引起非议。肥义也是非常懂味,一眼便看出了赵武灵王的决心,于是顺着他的意思说:“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赵国大臣肥义是个很有超前意识的人,他不但同意武灵王的服装设计,还举了舜的例子给赵武灵王,说是有个落后的部族叫苗,舞跳得很好。舜就向他们学跳舞;禹也向倮这个部族学习过跳舞。所以大王不要有什么顾虑,就下决心学胡服骑射吧!简单的几句话便打消了赵武灵王所有的顾虑。

人口众多难免众口难调,自古以来,每一项政策提出,总会有支持、有反对,甚至还有些弃权的。赵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的第一时间就遭到了王族中一些人顽固派的全力反对。他们的思想还是基本上停滞在“尊王攘夷”的水平上,于是纷纷发表声明,表示不肯丢弃自己先进的文化、向蛮夷学习。

第一次表决大会就这样在争论与非议声中不了了之。但是坚持己见的赵武灵王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他私下去找公子成做说服工作。他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加之自己对国外文化的了解,有理有据地向公子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经过一天的辩论,赵武灵王终于征得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带头实行。

有了自己家亲王的支持,赵武灵王便召开了第二次表决大会。非议之声还是不绝:他们认为衣服习俗,是祖宗传下的古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而此时心里有底的赵武灵王发挥了自己的霸气,批驳他们是因循守旧,头脑僵化的高富帅公子,赵文、赵造、赵俊等人再无言以对,只好同意改穿胡服。

几经努力,赵武灵王终于在大会上通过了“胡服骑射”思想,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全国改穿胡服。对于迟迟不肯着胡服的那些人马上变成了另类,加之赵武灵王严厉警告,最后也不得不接受改革。

在适应胡服后,赵武灵王便开始施行自己改革的初衷——发展军事。他亲自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队装备。经过改革开放的赵国国力在第二年就开始强大起来。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到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退位,留给了儿子赵惠文王大片江山,并杀进了战国七强,成为七雄之一。

接受了胡人的短衣、长裤,不仅是在军事方法使赵国逐渐强大起来,而且各族人服装统一,便大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统一,女人们在一起不仅仅是聊天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男人和饭菜的做法,还加上了衣服的设计,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至今不只是汉族穿短衣、长裤,各个民族也都效仿了起来。

在军事发展方面,赵武灵王组建的骑兵,大力地推动了中原地区国家骑兵兵种的发展,也使中原各国走向强盛。由此可见,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必须不断地从外部世界汲取营养,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是有了这种开放的、兼容并蓄的思想与机制,华夏文明才得以发展壮大。

秦国统一进程中,虽然人们都对战争抱有不同程度上的反对和偏见,但在统一的王朝出现之前,真正的有志之士便已经在呼唤大一统局面的到来。

春秋时期,政令不一,各个代王各自为政,没有进行文化上的交流,各片区管理者定下的日期计算方法也不尽相同。夏正建寅,以寅月为正月;商正建丑,以阴历十二月为正月;周正建子,以阴历十一月为正月,是谓“三正”,文化的混乱无序为各民族真正融合设置了障碍,而大一统的思想正是有助于解决这种混乱的问题。

大禹治水时,把神州大地分为了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战国时期,虽有九州之名,虽然九州之说只是《禹贡》中一个理想中的区域划分,只是一种向往和规划。但大禹这种创新性思维,长时间影响着中国人民,时隔两千多年,这种观念仍根深蒂固的存在着。